站内搜索: |
上一篇: | 新形势下全区招商引资工作思考 | 下一篇: | 用好“川善治” 助力乡村治理 |
新店镇党委书记 张丽
新店镇党政办副主任 李寒宇
共和村位于新店镇西北部,辖区面积4.43平方公里,系场镇中心村,曾是大安区26个省级贫困村之一。近年来,共和村坚持“共建共享、和美和谐”的治理理念,在推进“彰文脉、促文明、育文化、兴文旅”四大行动上下功夫,纵深推进“文化铸魂润村行动”。
寻足迹,重传承,扎牢文化之“根”。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一是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拜访村中老人、邀请乡村贤达,共同梳理和归纳村名村史、典故传说、民俗风情、乡贤事迹等,收集形成“南瓜桥”传说、“花槽门解放井”故事、村名由来、大家族家风家训等文献资料,搜集农耕用具、家居用品等老物件、老照片,让历史“看得见”“摸得着”。二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利用热心村民免费提供的闲置农房为基础,打造展示本土特色文化的村史馆,规划村名由来、家规家训、大事记、产业发展、乡贤能人等九大重点板块,引导和动员更多村民了解村史、认可村史、传承村史,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2024年12月,在市区有关部门领导的见证下,村史馆正式揭牌,标志着共和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开启新的篇章。
强队伍,筑阵地,壮大文化之“骨”。人才是第一资源,阵地是重要基础。一是吸引文化人才队伍。用好帮扶力量,积极对接市文联、自贡银行等帮扶单位以及区农业农村、发改、文旅等部门,为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氛围营造、文化队伍培养争取人才、政策、服务等支持,建成快板宣传队,油菜花健身队等本土文化队伍。深化校地合作,近日新店镇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推动校地协同发展,以高校美育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二是夯实文化阵地建设。全力打造文化广场、村史馆、文联采风创作基地和作家工作室“三个文化核心区”,完成沿线风貌塑造50余户,建设约2公里的环形健身步道,让村民在放松休闲、健身锻炼中感知文化。依托高校人才力量,因地制宜新增“农耕文化”“清廉文化”“和美小院”3大文化主题壁画彩绘近100平方米;新建村口艺术装置标识、村委会“和”字艺术装置、“南瓜桥”艺术装置、十里渔乡艺术装置等大、小型作品4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家门口艺术馆”。
树榜样,扬新风,散开文明之“叶”。文明乡风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榜样示范带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设立“红黑榜”、村史馆“好人好事”专栏,大力宣传“文明家庭”王淑华、“四川好人”郭元利、省级“优秀童伴妈妈”陈燕、本地老党员曾寿奎等先进事迹,开展“好媳妇 好婆婆”“五星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典型示范作用,以点滴正能量鼓舞激荡更多向善向上向前的强大力量。二是丰富文化惠民活动。以丰富群众生活、繁荣文化事业为宗旨,聚焦群众需求、突出效果导向,先后组织开展“笔墨飘香 乐享暑假”儿童书法培训、“巧手生花 多彩童年”彩泥手工制作、“金秋助学”助力乡村振兴、“爱在共和 情满重阳”敬老爱老、“书香共和 全民阅读”等文明实践活动30余场次,参与人数近千余人次。2024年春节,由返乡大学生及群众志愿者自编自导自演,开展了大安区首台村级春晚;12月,成功承办大安区2024年“四季村晚”,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民代表、帮扶单位等同台演出,与村民群众共沐文明新风。
兴产业,促研学,结出文化之“果”。产业发展与研学教育同频共振,推动文化成果转化。一是做好产业规划建设。着力实施“一心一环两点三片”建设,即以村党群活动中心为核心,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文化建设;以十里渔乡田园综合体为基础,建设集休闲垂钓和观光健身为一体的乡村休闲农业环线;推进皓禾生猪养殖循环基地及江苏立华一体化养鸡项目高质量发展;以高粱、柑橘、青脆李为重点,打造产业发展示范片,助力特色农产品树品牌、上规模、优品质,延链条。二是激活文旅研学体验。创新“乡村大课堂”,与新店镇中心校达成初步意向,重点依托“村校共育”研学实践活动,围绕农耕文化、乡愁记忆、文明新风等系列主题,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作兴趣,让学生充分结合本土民俗文化、村史村志、农耕特色,开展文化作品创作,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成长,展示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新店镇将以共和村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在“以文育人、以文兴风、以文塑旅、以文助产、以文聚力”上持续发力,构建“惠民、安民、乐民”的幸福乡村生活,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责任编辑:杨彦琳)
上一篇: | 新形势下全区招商引资工作思考 | 下一篇: | 用好“川善治” 助力乡村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