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您是第 1497969 位访问者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6年第6期>>调查与研究
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7-04 11:41:01       作者:魏华 王兴梅       来源:区文化旅游局 新店镇  点击次数:1093
上一篇:从青岛实践谋庙坝镇域经济发展下一篇:“支部+专合社”富民强村双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

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及成效

(一)文化自觉意识明显提高

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和举措,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进一步树立。区委、政府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有了硬措施,确保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推进。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1. 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区文化馆顺利通过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被评为国家三级文化馆;区图书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区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三馆)新建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2. 广播电影电视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区完成数字化整转 67926 户,发展地面数字电视用户4144户、直播星用户1600 户。实施148个行政村“村村响”工程;完成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8880场,受益群众22万余人次。

3.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12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建成农家书屋148个、社区书屋40个,村级综合文化室14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40个,文体示范社区4个,新建农村文化大院、留守儿童文化之家、农民工文化驿站等文化阵地。累计投入资金3091万元,为基层阵地购置图书 40万余册、电脑400余台、电视200余台、音响设备200余套,实现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基本文化设备全覆盖。

(三)群众文化活动成效明显

积极打造“红梅赞·江姐文化艺术节”品牌,组织开展端午龙舟赛、职工暨农民歌手大赛、军歌赛、广场舞新作比赛、才艺展演、书画摄影展、新年诗会、经典诵读、征文比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群众路线专场文艺巡演等全区性大型特色文化活动50余场次。组织参加省市比赛,成绩名列前茅。

(四)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业务培训班、社区文艺辅导培训班,声乐、戏曲小品培训班、书画摄影培训班,每年培训各类骨干人员300余人次,并推出“百家讲坛”、“道德课堂”等公益培训服务项目。目前,全区拥有文化骨干400余名,各类民间文艺组织40余个,文艺表演队伍活跃在广大农村、社区,成为繁荣基层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五)文化品牌地方特色逐步显现

树立品牌意识,着眼挖掘、提高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及文化队伍,丰富和活跃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端午龙舟赛、耍龙灯、川剧座唱、连萧等民间特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为牛佛镇成功申报“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奠定了良好基础。以《龙乡文学》为载体,推出了一批“大安原创”文艺作品,作品《 灯魂 》弥补自贡市彩灯题材小说空白。积极开展廉政、法治、红色、盐业发展等各类主题书画摄影展,从中征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馆藏书画作品36幅。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出台《大安区文化体育旅游协会管理办法》,通过“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方式,由各协会承办书画摄影展、文艺演出、新年诗会、职工篮球赛、职工棋类比赛等各项活动30余场次。

(六)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先后制定出台《大安区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文化惠民服务的管理考核办法(试行)》《乡镇(街道)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安区乡镇综合文化站绩效考核办法》《公共文化场馆开展错时及延时服务的通知》等政策,为加快辖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事业投入有待加大。今年,在我区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中,近六成群众认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保障。一是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下达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较为突出,由于缺乏运行经费,导致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配送的各类设施设备无专人看管、使用,无固定播放人员、无音响操作人员、无农家(社区)书屋管理人员、无文化活动专业人员等等,都是导致部分地方“铁将军”把门,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甚至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二是分配不合理。如“村村响”工程建设,上级下达我区建设经费1万元/村,运行维护经费500/村,荣县、富顺(两县)建设经费2万元/个,运行维护经费1000/个,同时两县有电台、信号源,可利用现有设施设备进行建设,我区无任何现有设施设备可供整合利用,建设成本更高。又如,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的要求,乡镇文化站运行经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划拨。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调动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积极性。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待完善。调查中,仅有5%的群众对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比较满意,65%的群众认为辖区文化设施基本满足需求,30%的群众认为辖区文化设施不能满足需求。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设施数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偏低,规模偏小。城乡公益文体设施依然缺乏,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适应性不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三馆一站”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三馆残、旧、小的问题突出,无法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区域中心没有适合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广场,开展区内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仅限于和大广场和东大家居城、川南皮革城几个点位,东大家居城、川南皮革城地处东北部新城,地理位置相对较偏,观众组织存在一定问题;而和大广场虽地处闹市,群众自发参与文化活动热情较高,但场地狭小,存在安全隐患。

(三)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发挥有待提高。一是设备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等文化阵地,虽硬件基础较好,但因管理粗放、制度不健全、服务跟不上,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指导,文化设施设备闲置现象普遍,难以发挥实效。二是群众参与度不高。调查发现,75%的群众每年到文化站参加活动的频率为1-5次,5%的群众几乎不参与活动,仅有20%的群众参与频率在6次以上,导致群众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活动开展地点距离较远、没有时间或缺乏兴趣。

(四)文化专业人才匮乏。一是“三馆”缺编严重。区文化馆现有在职人员3人,其中1人为管理岗,2人为声乐专业,缺乏舞蹈、编剧、策划等专业人才,少有精品创作成果产生,难以组织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区美术馆、区图书馆无专职人员,馆长由区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兼任,临聘人员1人,两馆工作较多依托辖区协会和临聘人员完成,疲于应付多,开拓创新少。二是文干队伍专业性不强。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文化人没文化”专业上外行的现象,直接导致群众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凝聚力和创造力。三是人才引进难度大。受编制、待遇等问题的制约,专业人才引进难度大,建立高素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难度大。

三、进一步完善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强化考核,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

一是将文化建设作为独立目标体系,建立日常督查、年终考核机制,对硬件建设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工作人员配备情况、运行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考核。二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结合我区实际,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政府主导,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

一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做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艺精品创作、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队伍建设等工作。二是建管并重,资金投入向群众参与度高、乐于接受的文化项目、文体设施建设倾斜,并配套相应的运行维护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三是打破资金分配方式,合理整合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一部分足额划拨到乡镇,用于设施设备购置、活动开展,确保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活动室的基本运行;另一部分由区文化部门统筹,对活动开展丰富、设施设备利用好、群众参与程度高的乡镇(街道)、社会团体进行奖励扶持或整合用于我区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三)夯实基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一是高标准建设“三馆”,力争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探索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美术馆”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等覆盖全区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区图书馆—乡镇(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共享机制。二是进一步提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之家、农村文化院坝等文化阵地建设,规划上充分考虑其便民性和均衡性。三是延伸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全面推行“三馆一站”等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延时错时服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家书屋、留守儿童之家等文化阵地开放时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四)整合资源,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积极争取扩大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保障,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各门类专业人才,逐步消除“有岗无人”、“专岗不专人”的现象。二是加强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切实加大对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力度,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三是注重发挥体制外文化人才作用。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提供设施设备、开展文艺展演、实施奖励补助等方式,大力支持各类文体协会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协会及民间文艺团体、文艺人才的积极性,促进群众性文体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文化活动的繁荣活跃,激发全民关注、全民参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热情,推动辖区文化活动纵深开展。

(五)健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捐助公益文化设施,兴办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民办文化机构和社会文化团体的支持力度,形成多元互补、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

 

(魏华:新店镇副镇长,王兴梅:区文化旅游局科员)

上一篇:从青岛实践谋庙坝镇域经济发展下一篇:“支部+专合社”富民强村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