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上一篇: | 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思考 |
何市镇黄桷村地处自贡市中远郊,全村幅员面积2.68平方公里,辖10个组,共616户,2211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黄桷村共识别贫困户81户325人。按照“支部主导、干部主责、群众主体”的脱贫攻坚工作模式,通过党支部引导贫困党员先行发展,组织81户贫困户成立种养殖专合社,共同发展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及畜禽养殖多个农业产业,着力构建起了党支部领导、党员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的脱贫攻坚局面。
一、抓产业扶贫,党员带头发挥好作用
黄桷村有着贫困村典型的“三多”特点,即病人多、疯子多、光棍多。在全村81户贫困户中,因病、因残和缺劳动力贫困户家庭就有45户,且大多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如何培养和树立贫困户自我发展的意识和信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就成为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头等大事和难事。村党支部通过多次走访摸底和与贫困户反复谈心交流,决定选择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贫困党员作为产业扶贫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以“贫困党员带头脱贫、带领贫困群众脱贫”为目标,以现有农业公司为依托,为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提供统一的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及销售渠道,采用补贴土地流转费加农户自筹的形式,鼓励贫困党员曾少舟发展连片蔬菜种植10亩,示范带动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
二、抓抱团发展,扶贫资金产生好效用
针对贫困户因病因残缺劳动力和既无产业发展的资金,又无产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的现实情况,成立了由全村81户贫困户组成的自贡市红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用于产业发展的26万余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贫困户家庭人口数量化为股份,共同出资加入专合社,使扶贫资金转变为发展基金,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在专合社务工增收,让因病、因残、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在专合社享受产业发展分红,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周转金的作用。通过以较低的价格租用农业公司西瓜收成后闲置的大棚,并与盐味源签订收购协议,将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的10亩蔬菜连片种植发展至大棚青菜种植100亩;利用黄桷村现有优势产业项目,新增生态水产养殖63亩;充分利用立华养鸡项目成本可控、技术成熟、市场稳定的优势,发展年出栏15万羽的一体化养鸡项目。以上三个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全村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余元,其中人均分红1100元左右,人均工资收入增加500余元。让贫困户在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的引领带动下,依托产业发展真正实现脱贫增收。
三、抓规范管理,脱贫增收找到好模式
村党支部与贫困户研究制定了适合专合社发展的制度章程,并选举产生了由贫困党员李洪任理事长的理事会,负责专合社的日常经营管理。由村三委组成监事会,对专合社的生产经营计划、财务及管理技术人员聘用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管,但绝不包办代办,充分发挥贫困户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集思广益,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生产。村党支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共同商议,在专合社中组建了由5名贫困党员组成的村支部第8党小组,以更好地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规定专合社每年将不低于10%经营收入作为提留,其中3%作为公益金,用于解决贫困户家庭遭受大灾大病或负担孩子学业的互助救济经费;不低于7%的部分作为发展金,用作专合社的后续经营经费,保障专合社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和壮大。
(作者:何市镇黄桷村第一书记)
上一篇: | 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