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市镇万寿宫(现镇政府内)的两面青石栏杆上,分别镌刻着四个工整的楷书大字,从右至左为:“抗战救亡”“复兴农村”。据笔者初步考证,这两幅标语镌刻的时间约在1934年前后,迄今已历80余年的风风雨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
随着国难日益深重,抗战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呼声。1933年3月,面对政局混乱、经济衰颓的情势,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秘密着手开展全面抗战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同年5 月,国民政府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并于各省设立分会,以分任调查、建议及推广事宜之责。此后,在中华大地上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复兴运动”,其内容包括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经济上主要为生产改良、救济农村金融、整顿水利、修建铁路、调查全国农村经济等;政治上主要是加强县政建设,维持农村环境的平静。“农村复兴运动”其实质就是为全面抗战的开展而作的必要的安内之举。
1934年,何家场由何市团改置何市乡,乡公所设于万寿宫。其时,乡人为了表达誓与国家共存亡的抗战斗志和决心,便将“抗战救亡”“复兴农村”这两幅标语镌刻在了万寿宫的石栏杆上。曾经用来激励乡人的这八个字,见证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并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也见证了中国农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作者:区政协学习文史委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