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规模大、覆盖面广,就我区来看,农村公路占通车总里程的97.29%,是我区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截止2013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687.448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里程达1641.652公里,占97.29%。农村公路中,县道94.354公里,乡道143.236公里,村道1404.062公里。我区农村公路还处于“以通为主”的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加之受“重建轻养”观念的影响,使得我区农村公路养护还处于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
一、现行我区农村公路养护体制的现状
我辖区内省道及少部分县道由市公路局管理,资金及人员编制由市统一管理。县道及少部份乡道由区公路养护段管理,我区公路养护段作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和全区专业公路养护生产单位,管养着全区87.786公里县道,核定人员为103人。截至2013年12月底,全段有在职人员42人,其中养护生产人员24人,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借用5人,段管理人员7人,路政管理借用6人。随着养护人员的逐年退休、死亡等自然减员,加之市交通局、市编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等单位《关于冻结全市公路养护系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的通知》(自交发〔2003〕128号)下发后至今养护段未再增加一名人员,根本不能保证养护生产的需要,严重影响公路的养护管理。按照交通部、劳动部《关于公路养护定员标准》(交通部、劳动部〔91〕交人劳字945号)规定,本区太大路全长22公里为二级高级路面,按每公里定员1.2人应为26人;其它县级道路总长63公里为三级中级路面,按每公里定员1.6人应为105人,两项合计应配备养护人员131人,实际缺员多达107人。全段无公路养护一类、二类甲、二类乙、三类甲、三类乙养护资质,无成形的机械化养护工具,比如:洒水车、铲车。由于全段在职人员工资和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供养,杜绝了“人吃路”的情况发生,但自2003年冻结人员编制后,人员老化严重,减员严重,正常养护人员严重不够,为确保公路畅通和稳定,只能挤占日常养护经费聘请临时人员来加大养护力度,出现新的“人吃路”现象,导致日常养护难以保障,影响公路服务水平。由于养护费用不足、养护队伍力量薄弱、养护标准相对较低,我区现有专业公路养护队伍养护的县乡道路还普遍停留在“一个扫帚一把铁锨”的手工操作状态,养护水平依然停留在低水平层面,损坏路面得不到及时修理和专业保养,再加上一些运砂车辆超载严重等原因,直接影响我区农村公路使用寿命。而大部分未养护的乡道村道由于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养护资金缺少来源,资金筹措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正常养护无法维持。即使有养护都经常流于形式,越是农忙时节,农村公路养护高峰阶段,越缺乏养护,许多村道养护连路面清扫保洁这么个初级阶段的工作都难以为继,更别说对公路及其附属工程进行预防性保养和修补其路面损坏,导致村道失养情况普遍严重。这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需求和养护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区农村公路发展的新难题。
二、现行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从目前我区公路管理的模式来看,仅有县道及少量的乡道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项养护资金,占农村公路绝大部分的乡村道路既无专业管理机构又无专项养护资金,这些先天不足导致现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问题,妨碍了我区现有公路营运能力的发挥,进而将会影响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
(一)养护人员不足,公路失养严重。近几年来,农村公路发展迅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农村公路养护问题却日益严重,养护人员与农村公路的增长不成比例。我区现有的专业养护单位,大部分道班用工多为临时工,养护需求与养护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乡村道路失养情况较普遍,尤其是村道,已经严重制约农村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区农村公路不能实现常年养护的道路,连简单的季节性养护和临时性突击性养护都困难。
(二)日常养护资金不足,“人吃路”现象难免发生。全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日常养护资金不足,首先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其次水毁经费无着落。自然灾害是不可预见的,暴雨过后塌方的清理,挡墙、涵洞 、路肩、边沟的修复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
(三)激励机制不活,难以调动职工积极性。物质激励是不可忽视的动力。然而目前在工资分配上,没有充分的体现激励作用,使得“有工不出、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限制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我区公路养护段的人员结构看,专业学校毕业仅两人,而且都不是学道桥或养护专业。40岁以上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0%。目前,公路人才的缺失导致了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的分布状况严重不合理。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既懂管理又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二是缺乏施工机械操作手、维修工等专业类人才。随着公路养护工程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必须增设压路机、沥料拌合站等机械设备,如果机械操作手、维修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工程进度和质量必然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关于加强养护工作的对策
我区公路养护存在的以上问题,我认为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机械化进程,树立绩效管理观念,强化业务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上全面转变,才能有效的强化公路养护管理力度。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建养管并重打造和谐公路。养护是建设的延续。良好的养护可以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十二五”期间,是公路行业由建设为重走向建养管并重的过渡期,也是社会各界对公路服务水平的高度关注时期,面临新形势,要强化认识,积极转变思想,进一步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抢抓机遇,特别是要重视通过争取骨干道路的改造改善工程,建养管并重,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努力实现公路“更安全,更畅通,更高效,更和谐”。
(二)加快机械化管理进程,建立高效运行的机械化养护中心。公路养护机械化是当今社会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行公路养护必要的现实需求。就我区而言,目前无机械化养护的基础。近年来,我区骨干道路的不断完善,农村公路路面硬化里程不断增加。因此,根据列养公路实际,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因地制宜,精减实效”的原则,适时建立机械化养护中心。购置小型养护机具,电动冲击夯、平板夯等投入使用,力图解决全区管养的路段修补路面坑槽的需求,提高养护质量和工效,并降低养护成本。
(三)树立绩效管理理念,淡化道班作业模式。公路养护作业技术含量相对来说不是很高,大多是简单重复劳动,平时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勤路好”。为此,须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可对偏远及路面好的道班推行养护承包责任制。具体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因地制宜对一些段面长、人员少的偏远公路站以签订年承包合同的形式承包给班长,定养护成本、定好路率、定报酬,真正把养护人员的收入与业绩挂钩。这样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养护用工问题(特别是临时工的用工问题),也使养护管理者从大量繁琐的计量工作中解脱出来,便于腾出精力转而控制养护生产的整体效果。职工可在此模式下仅按合同约定要求自主进行作业,逐步淡化以养护站为单位的上下班作业模式,提高积极性。
(四)强化业务素质培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公路人才素质的提高关键是在培训方面。一是加强技术岗位培训。随着机械化的建设,大量富含“高、精、尖”技术的先进设备会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公路养护市场。要切实解决养护机械设备与操作管理人员素质不配套的问题,须分批分时加强现有养护职工机械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让职工尽快掌握养护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技术。与此同时,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还必须注重站长、养护技术员、统计核算员等岗位培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力量。二是加大业务知识的培训。继续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优先给假和解决部分旅差费等,注意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把提高人才素质能力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更好地适应公路发展需求。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途径筹集养护资金。由于公路公益性较强,养护资金需要长期投入,加之我区公路养护包袱重,靠上级拨款全包起来是不可能的,须多途径筹集资金,争取政策,积极向外拓展市场,多承接工程才能保证养护生产的正常运转,才能为干部职工谋取更多的福利。一是组织精兵强将争计划、跑项目、拓市场。公路交通事业国家扶持投入性很大,谁跑得多,谁盯得紧,谁就获取更多;二是转变观念,养护理念从被动型向预防性转变。在平时工作中,公路往往在出现病害后才进行处理,这些往往是加大重复投入。目前公路养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养护,主要表现为疲于应付各种病害,缺乏公路养护过程中的路况调查、病害预测等。预防性养护可以缓解养护目标和养护经费不足的相对予盾,只有进一步转变思想,变被动养护为预防性养护,才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益,推动发展。
(作者:区公路养护段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