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刘支书跟两个儿子一直没有分家,一家人德性好,和和气气的,还没听说他们吵过架,与大家的关系好得很。”提起刘子开的“大家族”,远近知晓,邻村村民刘五姐更是翘指称道。
俗话说,“树大分叉,人大分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三口、四口“小家庭”比比皆是,而中国传统家庭聚居模式——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已成稀奇。
可是,离城区仅15公里的三多寨镇轿子村4组轿子石,就有一户12口人的大家庭,四代人住一栋4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老人住底楼,三子、四子一家各住一层;男主外女主内,日常零用不记账“按需自取”,坚持养鱼20多年,家庭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老爷子刘子开73岁,老伴已去世15年,育有子女5个,膝下现有2子2女2个儿媳3个女婿、2个孙子2个孙女1个孙媳、3个外孙1个外孙女、1个曾孙女。目前,他与黄昏恋的老伴,同儿孙们10人及3个读书的外孙,共15人吃“大锅饭”,每顿至少都是两桌人开饭。
日常零用“按需自取”
“除了近年才记下鱼塘休闲垂钓的斤两、价钱,便于分析效益,收支从来都没记过帐。一年到头,所有收入,包括孩子们收到的红包都集中起来成为‘全家的钱’,然后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平时大人们根据家里和自身需要买东买西,或者走亲访友的钱都在里面自行取用,这么多年了,还没有哪个多拿私存。”谈到家庭最敏感的账本,40刚出头的三媳妇钟群芳快人快语直截了当,“钱也不存,现金一要满足全家的日常开销,二是压在养鱼的修造、人工、喂料等流动资金上面去了。”
大人们是“按需自取”,张弛有度,这是刘家的“传统”。在这种氛围里,孩子们衣食无忧,前前后后读书的费用更不愁,而临时的需要也都能得到满足,毕业后外出工作,该置办的都由家里统一置办,少了很多“苦恼”,从没想过去“碰”家里的钱,作为自己大把大把的零花钱。
“衣服看到合适的才买,合谁的身就都给他们挑一两件回来。”刘家虽然用钱的“环境”很是宽松,但看到大家的衣着都很朴素,不难看出,老老少少都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家庭议事和气商量
无论是邻居的赞许、羡慕,还是先后面对面的攀谈、追问,笔者始终感受的是刘家有股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气场”,无从找到“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蛛丝马迹。
“人只能活这么久,不能自私,大家找钱大家用。”对于如何教育子女,希望后人怎样做人,老爷子的话直白朴实。刘家没有正式的家庭会议,大事小事都在吃饭时在桌上谈一谈、议一议,有想法和意见就提出来,并都能很快统一想法,从没红过脸。
“几爷子在外面忙鱼的事,我们就忙家务,不分高矮,不计轻重,大家都看着活路做,没有固定分工,谁有空谁干,你干这样、我干那样,今天你煮、明天我煮,累了就歇一歇、换一换,相互体谅。”琐碎的家务劳动,在四媳妇张国琴眼里居然这样简单明了。她一边介绍,一边背着1岁的侄孙女,片刻不停地扫地收拾、招呼生意、开甑蒸饭、洗切蔬菜……其间,侄媳罗巧正在门前的鱼塘漂洗全家满满的四大桶衣服。9点刚过,三嫂已把几十斤荤菜、素菜从大山铺拉回来,足足挤了一大桌。临近中午,香喷喷的两大桌热菜就准时端上来了。
“在大家庭里蛮好的,少操心,氛围好,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不想外出打工了,就想着把满岁的孩子带好。”嫁入刘家两年的长孙媳妇罗巧非常知足幸福。
抱团养鱼勤劳创业
“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好干活,团结更能挣钱。我们有不分家的传统,当年,父亲与二叔、三叔在阿婆去世前都是没分家的。”牵头打理养鱼事情,并担任“三绿水产专业合作社”副会长的三子刘有财这样肯定不分家的好处。“庄稼已经10多年没种了,就种点蔬菜自己吃,全家主要就是养鱼,从1985年起,我们就摊鱼苗、水花,后来还办了小商店,三年前才搬进这新修的楼房。”
经过两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创业,除五女先逝、五女婿外出打工外,刘家四姊妹抱团养鱼,不仅以每亩700斤谷子的高价流转本村和龙斗的水田,还到新店、永嘉拓展,已发展鱼塘、水库养鱼300多亩,年产鱼60多万斤,除自贡外,还远销宜宾、成都、云南等地。
目前,刘家第3代长孙刘超在外打工4年后,也回乡加入到家庭养鱼的行列,做好了子承父业的准备。刘家不断壮大的渔业产业,既解决了自身10多人的就业,又安置了长工3名、零工40余名,还提供鱼苗、技术、饵料,带动周边乡邻60余户参与养鱼,总面积已达1200余亩。
服务乡邻多办实事
“四兄弟你看看,娃儿上户口的资料齐不齐?”在村里干了21年,已当村主任9年的四子刘友富刚进屋落脚,村计生主任雷四哥就把在遵义打工的3组村民罗念才女儿上户的资料递过来,一方二便请他带到镇里代办一下。
新房建成后,刘家把底楼和楼顶辟出一片地方,摆了几桌茶水,从此周边邻居不再远道上寨子、城区,一有闲时都喜欢来此喝喝茶、摆摆龙门阵、买东买西,也就把家里户口、房屋产权、计生、证明等需要到镇里办的事情都带上,只要不是本人非得去,“跑腿的事”都让刘四哥到镇上代办。
同时,国家有什么新方针、新惠农政策,区上、镇里有什么“新动作”,在这里呼啦一下就宣传到了基层。
“当基层干部自身要硬,特别是在经济上要经得住考验,做到公私分明,多给群众办实事,这样群众就拥护你、支持你。”先后当了8年生产队长、10年村长、24年村支书,2004年才退下来的刘子开这样感慨,并告诫儿子。
“老刘一家产业发展好,家庭和谐幸福,是全镇共同致富、带头致富的典型,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份宝贵正能量。老爷子在70多高龄的情况下依然在一线,精神可嘉。受他们家庭的熏陶,当地民风淳朴,邻里纠纷是全镇最少、投资投劳是全镇最积极的村,镇里到村里开展工作也是最为顺当放心的。”说起这位老基层干部,镇党委书记叶云金赞不绝口,“同时,他还发挥余热,悉心指导村两委开展工作,精心培养接班人。通过他们的长期努力,轿子村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的困难,道路、水利设施,渔业产业,蔬菜种植发展突出,全村经济有支撑力,村容村貌优美宜居。”
“孩子们能多读点书最好不过,家里尽量创造条件,就看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发展。”最后,对于茁壮成长的后生们,刘老爷子心底很是坦然,并给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