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下一篇: | 切实做好河道采砂管理 |
省、市提出“构建多点多极支撑”、“次级突破”发展战略,为大安区着力次级突破、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医疗卫生不仅致力于促进、改善与维持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一、立足区情,在自贡构建卫生高地中定好位
(一)从发展环境看,步伐明显加快。市委、市政府把打造东北部新城作为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自贡东北部新城位处我市东北部,是大安区着力打造“一城一中心一目的地”的核心区域和主战场。当前,大安区编制完成自贡东北部新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一环两纵三横”为格局的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全面构建,积蓄已久的新城开发建设发展动能蓬勃释放,为基本建成区域医疗卫生高地、基本形成东北部新城医疗卫生服务高地雏形带来强大推动力。
(二)从发展优势看,活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大安卫生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医改工作全面深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保障制度稳固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做出重要贡献。2012年,全区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门(急)诊、住院次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8.57%、12.46%。我区成功列为省艾滋病、结核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示范区,区妇幼保健院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县区级前100强,大安卫生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从发展趋势看,机遇挑战并存。区委明确指出,要实现大安崛起,就必须坚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实现大安卫生事业的跨越赶超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卫生事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卫生供给能力的矛盾,公立医院发展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矛盾,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下医药卫生供给体制改革的矛盾仍不可回避,卫生事业机遇挑战并存。
二、突出重点,在全力推进“345”工程中快发展
(一)深化“三项改革”工程,推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向人人享有提升
——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充分发挥全民医保基础性作用,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全面形成基药补偿、人事及绩效分配等机制,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合)率达到99.5%以上。全面规范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各项医保制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无缝衔接。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解决群众“有钱看病”问题。
——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大力实施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加强基本药物采购使用和监管,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不断完善补偿、编制、收入分配等综合改革,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加强乡镇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达98%以上,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全面建立。
——拓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按照“四个分开”要求,努力做好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推广便民惠民措施,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机制。全面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全面落实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回归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医务人员积极性充分调动,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二)构建“四大体系”工程,推动城乡互补、互融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安区人民医院达到“三级”标准的综合性医院,提升肿瘤医院专科特色,立足自贡,辐射川南。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坚持夯基础,提内涵,创品牌,促发展,提升医院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扶持和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卫生机构,年收入5000万元1个、3000万元2个、1000万元3个、500万元5个。贯彻落实好医改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新建设上规模、上档次民营医疗综合医院2个,专科医院3个。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建立初级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建成1所“二甲”疾控中心。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构建基层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行政管理等四大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统一采集与综合利用。
——妇幼保健工作体系。继续以围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为妇幼保健工作核心,加强标准化建设,按人口的1.1-2.1/万人标准配备妇幼保健人员。夯实妇幼保健基础,提升“二甲”保健院内涵,继续实施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项目,住院病床达到200张以上,努力改善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5%-80%。以区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监督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全面加强卫生监督及应急体系建设,卫生监督员按照每万人配置1名的要求逐步到位。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队伍和现场处置队伍,配备功能齐全的应急装备和通讯保障设备,加强培训与演练。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和调运机制、卫生应急网络实验室检测能力、现场处置后勤保障能力和基层卫生单位信息报送和现场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机制、联防联控机制。
(三)实施“五大建设”工程,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实施资源优化工程。加快以区人民医院为引领的东北部新城医疗中心一批区域标志性卫生重大设施建设,推动医疗资源横向、纵向整合,组建医疗联合体,推进集约化服务,着力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链,形成牛佛、何市、大山铺3个特色医疗卫生中心,建成以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为龙头、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板块。推进东部新城15分钟、区内半小时、延伸周边城乡1小时三个医疗卫生服务圈建设,城乡互补、互融的多点多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卫生事业对建设区域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实施人才兴卫工程。采取增编足配等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卫生人员总量不足的突出问题。加大在职继续医学教育培养和学历教育力度,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区70%的卫生技术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级人才不低于20名,培养高层次中青年医学科技人才不低于25名。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优化学科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卫生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公卫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惠民政策,巩固我区公共卫生在区域的领先地位。城市、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95%以上;推进心理卫生进社区拓展工作,管理治疗覆盖率达100%。大力推动生殖、产前诊断、产科诊疗、产儿科急救、婴幼儿重症监护、新生儿疾病诊治6大中心建设。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向人人享有提升。
——实施项目带动工程。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板块布局,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支持,全面做好东北部新城工业产业园和牛佛临江工业产业园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做好区儿童医院、区精神卫生心中心、区中医院等23个重点项目策划、储备、包装和争取工作,政府和社会办医总投资5亿元以上。建成竣工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卫生执法监督大队、急救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夯实卫生设施。
——实施中医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本建立以中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到2017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强化保障,在构建卫生工作长效机制中谋跨越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卫生事业公益性,将卫生事业发展列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年度绩效考核,建立规划监督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我区医疗改革工作方案的落实。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
(二)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为城乡居民提供卫生均等化服务,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保证卫生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工作机制。
(三)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制定和实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落实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晋职晋级、评先评优、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体现业绩、激发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保障医务人员待遇。
(四)健全共建共享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时期卫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加强卫生政风、行风、作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加大医患纠纷调处力度,保障医疗服务秩序。加强宣传舆论引导,打造优质卫生品牌,提升卫生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为着力次级突破追赶跨越奋力崛起作出努力和贡献。
下一篇: | 切实做好河道采砂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