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13日 星期日   您是第 1490330 位访问者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5年第1期>>调查与研究
以“红”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大安区奋力打造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江姐村
发布时间:2025-02-12 18:30:23       作者:刘芩 李桃红 李柯洲       来源:区委党史研究室  点击次数:79
上一篇:关于我区页岩气开采平台安全监管的思考

大安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刘芩

大安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桃红

大安区委党史研究室干部 李柯洲

 

大安区作为江竹筠、邓萍两名“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深挖本土红色文化,盘活红色资源,以“红”赋能乡村发展,奋力打造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江姐村,推动其获评全国文明村、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天府旅游名村等12项荣誉。江姐村的成功经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蓝本,引领着更多乡村在振兴路上砥砺前行。

一、以“红”为媒,集聚乡村振兴势能

(一)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构建“村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党组织体系,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深下功夫,当好“领头雁”。大力实施“能人强村”和“墩苗”计划,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9名“双带”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村干部和后备干部,选派1名第一书记、2名选调生驻村任职,提升村级组织战斗力。通过党员包户走访,动员群众积极参建,逐项收集建设意见,研究制定《江姐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实施方案》,使建设工作紧贴村民需求与实际发展需要。细化《实施项目清单》,明确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工作目标,全程“挂图作战”,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二)村企联动,做优乡村振兴品质。探索“社会资本+村集体股份制”模式,引进社会资本1800万元,建设集民宿、美食、文创等业态于一体的春风里文旅艺术空间,以满足村民游客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需求,进一步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与5家非遗公司合作生产小彩灯、小恐龙等文创手工产品,打造“青龙小工”劳务品牌等,推动集体经济增长。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党建助振兴”活动,与3家企业签订结对共建与生产战略合作协议,在党建交流、资源共享、产业协同等多方面深度合作。通过开展村企项目交流活动14场,实施兴村项目5个,解决村民就业150余人次,实现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三)同心共治,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全力实施“乡土人才骨干培养”工程,建立乡土人才专家库,采取“传帮带”模式,培训创业能人和乡村工匠,持续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生力量。组建“红梅志愿”“老兵志愿”等红色服务队伍,聚焦出行、就医、食品安全等群众身边的民生问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协助维护乡村治安秩序,投身应急处突任务,为基层治理增温度、加力度、提高度。设立“江姐村乡风治理基金”,实行积分制管理,打造“一约三会”乡村治理品牌,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持续挖掘宣扬村民身边的感人故事,开展“最美婆婆”“最美媳妇”等评选,着力培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以“红”为擎,点燃产业发展动能

(一)“红彩融合”,铺就产业发展特色之路。借助红色地缘优势,将传统制灯产业与红色文化相结合,通过“村集体+公司”生产经营模式,盘活村内闲置房产,打造2700平方米彩灯生产基地,推动彩灯产业由家庭作坊生产模式向系统化、规模化发展。主动与中华彩灯大世界、市彩灯协会等开展供求对接,提供特色化、定制化生产服务。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彩灯制作过程和成品效果,拓宽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截至目前,线上线下累计签约订单110余万元。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带动村民参与彩灯制作,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实操培训,邀请行业巧匠、制灯能手现场讲授雕塑技艺、美术制作等技术要领,不断提升彩灯制作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吸纳村民就近就业100余人。2024年预计带动村民年均收入增加2.4万元/人。

(二)“红旅融合”,筑就产业发展魅力之路。科学编制《东部新城(文旅片区)村庄规划暨江姐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规划》,统筹项目资金200万元,补齐旅游项目“串点连线”中的配套短板,实施产业道路建设、环境治理、光亮工程等项目15个,全面扮靓红村“颜值”。与彩灯学院、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等深度合作,融合江姐红色文化与传统制灯工艺,开发集文创手工、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精品项目,创新推出“红梅系列”“红潮系列”等19种新文创产品。培塑“小红梅”特色研学IP,精心设计5条研学路线,以现场思政课、红歌教学、拓展训练、情景体验等研学方式,提升研学效果。每年接待红色旅游、研学游超2000余场次、60万人次。

(三)“红创融合”,造就产业发展多元之路。成立江姐村经济联合社土地管理项目部和李白河治理项目部,承接1.1万亩东部新城储备地管护和李白河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0余万元。深入推进“龙都早香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打造12亩香柚改良实验基地,提升香柚品质与产量,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第一书记带货等途径提升销量。联动恐龙村、伍家村“众筹”资金110万元,打造集餐饮、住宿、会议等多功能的“青龙驿站”星级农家乐项目,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达200余人次。整合闲置劳动力,推荐就近赴方特、彩灯大世界、大威农业园区务工,拓宽群众致富路。通过多元化发展,江姐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15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8.24%2024年预计收入将超130万元。

三、以“红”为魂,提高文化服务效能

(一)深挖党史资源,不断建强“红色阵地”。统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专项资金、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区级财政资金,修建集党群服务中心、农耕文化馆等场馆于一体的“1+7”多彩综合体,用于开展纪念仪式、学习体验、入党宣誓等教育活动。系统整理江姐村历史脉络和重大事件,广泛收集村内英雄人物的红色故事、承载历史记忆的老旧物件,采取“党史+村史”“阵地+文化”等方式,打造“红梅红”村史馆,通过回顾江姐、邓萍等英雄事迹,展现红色美丽村庄的变化与成就,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热情。在党员中心户家中打造3个“红色小院”微阵地,设置讨论区、公告板及红色文化展示区,组织开展“红色院坝会”“村情议事厅”等特色活动,推动党史宣教更具“烟火气”。

(二)创新培育设计,用情办好“红色教育”。统筹党校教师、兼职教师、点位讲解员等力量,组建红色课程研发团队,编写《信仰的力量》等红色课程7门,研发江姐、邓萍专题党课和微党课10堂,以“讲解式”“现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进行宣讲,切实提升实效。充分借助老党员工作室、“红梅花开”基层骨干宣讲队、“江姐讲堂”等宣讲平台广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等红色教育和送教上门活动。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华蓥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互邀优秀教师开展跨区域教育培训,推动三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区域联动格局。依托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邓萍故居等红色资源,持续开展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大力宣传推介,全面打响“红色品牌”。立足江姐村历史文化,积极在各级官方主流媒体平台推送发布相关宣传报道、信息和视频,扩大江姐村影响力。精心制作“红言之声”“江姐真实家族史”等红色教育公众号栏目,邀请辖区内来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党员亲口讲述“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让宣传直达掌心、直通民心。精心编排形式多样的红色剧目,创作音乐剧《少年江姐》《红梅花开》、舞台情景诗朗诵《江姐家书》《南湖红船》、小品《感受红色》等,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举办自贡首届“‘红梅红’红色记忆艺术创作大赛”,推动《江姐家书》《红梅赞》等品牌节目外出交流演出,大力提升江姐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知名度。

 

(责任编辑:聂沙沙)

上一篇:关于我区页岩气开采平台安全监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