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区人口老龄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全区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但目前,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还在初步阶段,面临较多问题与难题。一是政策扶持效果欠佳。通过鼓励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业的作用不明显,参与积极性不高,投资信心不足。二是养老服务水平偏低。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影响力低,对老年人吸引不够,社会力量投入不足;养老机构普遍规模小,入住率低,以提供吃、住等基础服务为主,不能满足多层次需求。三是专业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持证上岗率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低。
为此建议:
一、规划先行,突出战略引领性。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多元化服务”为思路,立足我区老龄人口的数量、构成和养老需求等,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出发,科学制定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将养老服务规划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衔接配套。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突出全域统筹,融合发展,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格局:一是完善以社会力量为参与主体,城乡社区服务网点为纽带,满足老年人生活、家政、保健、救援等多方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二是增强以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为支撑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三是提升以公建民营、民办(建)公助等公私融合模式的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为主体,公办兜底线的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有机融合。
二、政策扶持,调动参与积极性。一是用好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好已有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出台符合我区实际的鼓励扶持政策,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如需明确土地政策,对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根据其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等不同性质采用不同供地方式,解决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因用地政策导致落地难问题,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业减少启动阻力,降低运营成本,提振投资信心。二是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培育出一批能复制、能推广、能持续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树立标杆,以点促面,将夕阳产业发展为朝阳产业,打造大安发展新名片。三是健全养老工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部门加强协作配合、齐抓共管,有效统筹养老服务资源,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鼓励扶持与规范管理并举,培育有序竞争的养老服务市场,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创新模式,促进多元融合性。一是发展“医疗+养老”融合模式。健全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的融合机制。机构养老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等机构,一体化运作,符合规定的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规模较小的,可设医务、卫生室等,或与就近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居家养老方面,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机构与老年人家庭的契约服务机制;社区养老方面,整合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机构等资源,打造社区医养结合平台。二是创新“互联网+养老”融合模式。创建全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动态掌握全区老年人基础数据,实现对全区养老机构安全与服务质量实时监控;推广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鼓励与规范社会力量线上服务营销,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物质、精神以及安全健康监测、紧急救护等优质服务;推广机构智慧养老服务,探索“虚拟养老院”,弥补传统机构养老服务短板,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三是探索“养生+养老”融合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把养老服务与我区乡村生态资源跨界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生态+田园+康养”的机构养老模式,打造吃、住、娱等全方位“绿色”养老示范基地,积极探索“民宿+养老”“候鸟式”“度假式”等乡村旅游养老模式,吸引本地、外地老年人。另外,探索养老服务与文化、教育、体育等各行业融合发展新形式,培育养老服务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建设队伍,提升服务专业性。一是加大专业人才培育力度。针对目前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现状,引导中、高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专业课程,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培训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大专业人才向养老服务业输送,逐步解决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人才资源少等问题。二是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加大在岗人员技能培训,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行技能与工资挂钩模式。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对养老服务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做到培训全覆盖,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三是加大从业人员保障力度。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给予更多关怀,增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结合各类劳动保障政策,通过鼓励引导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稳定从业人员队伍。
(作者:区民政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