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始终把推动中医药工作作为建设健康大安的重要抓手、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形成了以“辖区中医院为龙头,区级医疗机构为补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区中医药服务明显提升。
一、基本情况
大安区辖9镇6街道,89个行政村,34个社区,总人口43万,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是内自同城化发展的中心地带、桥头堡,是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现有市级中医医院1家,区级医疗卫生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11家,社区服务中心3家,民营医院2家,村卫生室89家,个体诊所80家,已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乡镇卫生院100%、村卫生室78.65%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量占比从2016年10.53%上升到2019年40.6%。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主要成效
(一)健全“三项机制”,营造基层中医药稳健发展新环境。一是健全联动运行机制。坚持中医药优先发展工作理念,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领导机制,领导小组坚持年初部署、季度调度、定期汇总,全力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区卫健局专设中医股,固定专班人员6人,负责全区中医药工作日常开展。二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将基层中医药工作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大安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指导意见》《大安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和《大安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明确创建内容,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创建以来,先后投入2798.67万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分别占全区卫生事业经费的8.13%、8.21%、8.33%。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并提高报销比例,有效地推动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三是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健全并完善基层中医药工作责任分解、督促检查、目标考核等工作机制,将基层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区目标绩效考核,纳入全区卫生健康系统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分值占卫健局对下考核分值的15%),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任务定责定标完成、定人定项推进。
(二)夯实“三项建设”,构建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新格局。一是以“一院、一中心”为重点,抓好“枢纽”建设。全区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均能开展中药饮片、针刺、灸类、刮痧、拔罐、推拿、理疗等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建成规范、标准中医馆(中医综合服务区)14个,覆盖率100%。推进中医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区153个家庭医生团队均有中医类别或能中会西的医师提供中医药服务。以新民镇卫生院为例,2019年全年,中医药门诊服务量达到9752人(次),中医诊疗人次占总人次44.07%,同比2017年增25.37%,中医处方占门诊处方的33.38%,同比2017年增长1.8%,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比例达6.5%。二是以“一室、一角”为核心,抓好“网底”建设。筑牢村卫生室网底建设,先后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87个,中医角70个。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传授中医药知识和适宜技术,目前78.65%村卫生室能规范开展灸类、刮痧、拔罐、推拿等4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三是以“院+所”为基础,抓好“产业”建设。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备案诊所,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创办中医医院,全区现有中医科的民营医院2家,中医个体诊所13家,中医备案诊所2家,中医坐堂医诊所8家。大力倡导中草药种植,全区中药材种植规模面积105亩,涵盖中草药400余种,有效带动全区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招商引资,按照“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养生养老结合”理念,引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疗康养项目,致力打造川南一流的医疗健康、中医服务综合体。
(三)坚持“三项着力”,开辟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是着力中医药人才引进。不断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力度,采用公招、双选、调动、考核招聘等多种形式,引入中医药人才46名,对新进人员全覆盖规范化培训。截止目前,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医师186人,其中中医师56人,中医类别医师占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30.1%。不断加大名医、名科培养和建设,通过创建,全区拥有市优秀医学专家34名,市名中医22名,区名中医5名,全区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二是着力进修教育培训。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特别是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采用学术讲座、远程教育、临床进修等多种形式,重点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多次举办基层医师适宜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送培39名中医医师参加全科转岗培训,培训覆盖率占全区中医人员的54.16%,不断提高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医药服务水平。三是着力长效激励机制。扩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基础性绩效占绩效工资总量70%。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单位实际情况,在考核的基础上,灵活分配方式,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左右。完善绩效考核发放机制,基础性绩效与工资发放同时进行,奖励性绩效实行月考核月发放。从2017年起,事业单位执行附加绩效,附加绩效总额人均不超过主管局当年人均目标奖基数。通过以上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了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中医药人才,壮大了中医药医务人员队伍,为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开展“三项行动”,迈入基层中医药防治结合新征程。一是开展全民预防保健行动。坚持中医药治未病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相结合,突出中医预防为主的方针,将服务对象分为亚健康人群、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和康复人群,对不同服务人群进行分类管理。开展从心理干预、饮食养生、运动保健、药物治疗到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中医保健干预措施。截止目前,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覆盖率为59.80%;0—36月儿童接受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覆盖率为82.60%。二是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行动。将中医药宣传与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组建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团,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巡讲活动,组织名老中医深入社区、乡村、家庭开展义诊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将中医宣传与医院文化相结合,利用门诊大厅、走廊过道开辟专栏,向群众普及常识。疫情期间,我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程协作参与新冠肺炎医疗防控,落实居家防护、复工复学中医药指导,开展“大锅汤”药剂、熏蒸制剂、香囊制作等服务,群众对中医药服务内容的知晓率90%以上,满意率85%以上。三是开展城乡对口支援行动。辖区中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支援单位特长,下沉专家50余人,参与家医团队153个,通过开展临床带教、技术指导、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协议单位提高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区基层业务指导和适宜技术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在中医药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区乡两级中医药人才整体水平不高,在充分发挥中医应有的特色上有差距。二是对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和特色宣传不够,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独特优势认识不足。三是中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中药材种植规模小而零散,产量少。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区将严格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中医传承创新与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建设健康大安建设贡献力量。
(一)强化政府主导,不断健全政策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重心下移,制定中医补助办法,激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促进乡村医生安心守网底。完善差别化支付政策,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增加中医诊疗项目,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落实基层中医药人才编制备案管理、职称评聘、收入分配、发展空间等措施,确保基层有人干事。
(二)发挥医联体作用,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与效能。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借助二级、三级医院资源优势,运用内自同城发展和互联网、信息化现代技术与方法,与基层医疗机构形成无缝链接,积极扶持镇(街道)、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就医环境和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强中医药宣传,扩大中医在基层群众的影响力。中医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敬中医,信中医,看中医是民族自信心的强烈体现。加大农村中医健康教育,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充分借助辖区市中医院力量,定期组织名中医下基层、进社区、到村开展中医免费义诊、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认可程度。
(四)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强化中医服务基层整体水平。一是保护名老中医,做好对老中医的临床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探索对老中医传授的秘方进行现代科技印证,认真挖掘和发扬医学遗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留住医学人才,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好中医后继无人的问题。三是落实专职人员负责中医药工作,不断健全中医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四是依托城乡对口支援,通过开展临床带教、技术指导、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协议单位提高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作者: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