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上一篇: | 助力永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
两年时间过去了,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党和政府的努力息息相关。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同阶段的扶贫措施是否合适、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是否增强、巩固提升规划是否可行、群众思想意识是否转变等等。
一、精准扶贫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虽然前期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扶贫工作的开展,但面对复杂的农村环境,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巩固提升阶段,各种矛盾问题将会更加尖锐,以下我将结合关帝村实际从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两个方面论述。
(一)精准识别中的困境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强调:“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关帝村按照中办发〔2013〕25号文件要求,多次入户摸底调查,精准识别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个别无法精准识别的情况,如:潘婆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子利用婆婆名义参与了立华养鸡产业,却不能尽好赡养义务;外出务工多年、无法联系的欧大爷因病回到老家,自己的两个儿子又不赡养;贫困线标准附近的“临界农户”等。贫困人口的难以识别,增加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
(二)精准施策中的困境
在扶贫政策落实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在思想意识上,群众平均主义思想在帮扶物资实际分配上存在阻力,思想上把“贫困”标签作为获取福利资源的方式方法;二是扶贫项目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在当地落地生根,惠及更多百姓;三是致贫原因多样且复杂,相同的帮扶措施在不同的个体中,成效差距很明显;四是长效保障机制的缺乏,五年后,在没有政策倾斜的情况下,脱贫群众是否会在市场竞争中返贫;五是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与群众的互动成效不明显。
二、巩固提升阶段的路径选择
巩固提升阶段是对攻坚脱贫阶段扶贫困难群众自主发展能力的检验,要实现2020年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关键还是要看贫困群众在自我发展时期,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需要切实做好思想观念转变、规划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的长效发展机制、处理好扶贫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一)转变思想观念
扶贫工作中存在两面方的思想误区:一是工作人员对于“精准扶贫”尚未形成科学认识,或在工作中存在现实困难,体现在帮扶工作中以“达标”为目标,没能体现扶贫政策的本意,或者仅仅是给扶贫对象物质上的帮助,短期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人均收入,这种错误的做法使得“精准扶贫”在实际贯彻落实中存在困难;二是群众的观念意识得不到转变,平均主义思想、“等靠要”思想仍然比较严重,现实中表现为贫困群众相互攀比节日慰问收获、不愿意“脱贫”等。实际上,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群众才是扶贫的主体,而政府只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即可。在工作中要始终贯彻落实好上级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探究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增强其创业、就业和生产增收的能力,确保高质量完成扶贫项目。
(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成本投入:每户贫困户享受国家3年贴息贷款5万元,国家补助2万元,借款周转金1万元,贫困户自筹一部分来建鸡棚,并请立华公司技术人员做好养鸡技术指导。
效益分析:一条鸡棚一年可养三批鸡,每批鸡可养7000只以上,一年可养21000只鸡以上,根据立华公司测算,每只鸡可获利2.8元,一年一条棚可获利6万元左右,两年可收回建鸡棚成本,第三年起就可获纯利。
扩大效应:2017年,关帝村召开村民委员会,以贫困户名义获得政府投资资金,新建4个鸡棚,预计年获利26左右,平均每名贫困户增收近千元。
效益分析:无偿为有养殖意愿的养殖户提供34羊羔,一年后,黑山羊平均每只产子2只,每只羊可获利600元以上,通过自主养殖和扩大养殖规模,有效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贫困户的人力资源,实现了增收的成效。
案例三:龙头企业带动
效益分析:引进“云龙果蔬科技专合社”在关帝村发展果蔬种植,流转土地500余亩,惠及关帝村2、3、4、5组村民,优先雇佣失地群众参与劳动并给予报酬。
扩大效应:目前云龙专合社正在规划规模种植九叶青花椒,政府有意鼓励群众参与进来,利用自家土地种植。这个项目的落实,将惠及更多当地群众,提高种植收入。
关帝村采用龙头企业带头发展、合作社协同发展、群众自主发展的方式实现巩固提升成效,具体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小额信贷、政策帮扶,发展产业,提升群众的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创收;二是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贫困户通过在合作社内打工、参与股份分红等方式,提高收入;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发展连片带动,群众通过打工、出租土地、参与企业规模产业发展实现增收。实际上,在产业扶贫中,采取的并非是简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其中,政府、帮扶单位、企业都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给予了贫困户很多产业帮扶政策。但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培育适应当地资源条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产业发展这块蛋糕,才能更多更好惠及群众。
(三)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精准扶贫期间,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对贫困群众、贫困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大部分是因为没有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当巩固提升阶段后期,失去了政策倾斜后,脱贫群众如何积极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来,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这需要在管理机制与工作机制上更加高效。
首先,确定地方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地方发展考核制度,把返贫作为缺陷考核;其次,要以政策为导向,发挥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的带动作用,走出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第三,建立健全鼓励性机制,而非单纯的惠民政策,进一步提升群众主动参与发展的积极性,真正提高脱贫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第四,要引导、鼓励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
(四)处理好扶贫常见问题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要解决好常见问题。第一,在过多关注贫困群众是否达到贫困线以上,或给予短期的经济帮助达到贫困线以上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扶贫对象在安全住房、卫生健康、义务教育、致富能力方面的需求问题,实现扶贫工作的持续性及成效;第二,目前政府主导的帮扶只能治本不能治根,区域经济终究会回归市场,同时,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要注重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并鼓励落地项目参与市场竞争。
三、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工作,扶贫开展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我们要认真分析扶贫工作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积极应对“新常态”下脱贫攻坚工作的机遇和挑战,蹚过深水区,打赢攻坚战,早日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
(作者:自贡市市妇幼保健院保卫科副科长、回龙镇关帝村驻村帮扶干部)
上一篇: | 助力永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