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7年第8期>>调查与研究
大安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2017-09-04 12:43:30       作者:胡榕 廖军       来源:区委农工委

近年来,大安区始终将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强化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工商企业、成功人士到农村投资兴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全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大安区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健全价值链,着力打造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支持盐味源、天花井、盐帮年代、思味多等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蔬菜、肉类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变。培育“长明”牌火边子牛肉、“牛佛”牌牛佛烘肘、“老梭边鱼酸菜”“味源仔姜”“徐氏鲜椒酱”“陶外公”等知名产品品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采用“支部/专合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与自贡盐味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订单基地,公司为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户经济利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最终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截至目前,盐味源公司通过订单种植带动农户2600户,与经纪人或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年均收购青菜1200吨,农户亩均纯收入2100元。创新“银政企+农户”四方联动产业发展模式,引进江苏立华物业股份公司实施3500万羽展一体化肉鸡养殖项目,银行提供金融支持,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企业统一鸡场规划、统一提供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程序、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农户负责代养肉鸡,促进公司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深度融合,实现产品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截至目前,已发展肉鸡代养户164户,建设圈舍面积22.87万平方米,累计代养肉鸡618.69万羽,实现肉鸡销售425.39万羽,发放合作代养费1238万元,农户平均收入2.91/羽。

(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大安区立足农业基础,依托农村本土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优势资源,以旅游为手段、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围绕种养、果蔬、民俗、文化等特色,推进农、林、牧、鱼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江姐故居、邓萍故居、三多古寨、牛佛古镇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希宇园林、鸿金玫瑰、凤鸣生态园林等业主发展休闲、旅游和养生等功能的观光休闲农业,着力打造特色观光点。按照旅游资源、农业特色、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基础条件等情况,分类推进大山铺镇江姐村红色旅游基地、何市镇高庙村雁溪谷生态观光园、团结镇朝天村“中国玫瑰海”、凤凰乡凤凰村花语人间、三多寨镇徐家村多福采摘园、永嘉乡核桃产业基地等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1500户农户平均年增收1300元。培育星级农家乐11家,成功打造江姐生态山庄特色餐饮品牌,实现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年均纯收入增长1000元以上。

(三)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安区积极推动“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农业渗透融合,探索“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民”等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销一体化发展。引进业主组建自贡市汇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开发搭建B2B2C平台,即“电子代销网”和“汇民菜鲜生”。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及农户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商贸、供销、电商互联互通,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供销体系。依托“公司+专合社+生产基地”等模式,庙坝肉牛专合社、牛佛养蜂专合社、永嘉核桃等电商年交易额超过200万元。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建成电商服务中心(即汇民供销·中央厨房)1个,村邮电商服务站18个,改造农产品直销店10个,实现月交易额近400万元。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搭建农产品配送平台,大力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畅通“农产品进城”渠道。开设三绿无公害农产品直销门市,建立健全农产品直营店电子商务系统,实行连锁经营管理。利用邮乐购平台,加大与邮政等物流公司合作力度,实现无花果、牛佛蜂蜜等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大安区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培育主体、三产融合、产业集群为抓手,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要素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坚持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主导产业,整合、优化、提升“一带四园十基地”,围绕“一带一园”建设,打造集特色果蔬、健康养殖、生态观光、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核心区20平方公里,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全力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进程。园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发展林下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配套产业,培育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紧密联结的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以天花井、盐味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雁溪谷景区等为依托,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林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度假旅游和健康养老等为一体的多业态农业园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回报期也长,比较效益低,加之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户投资风险大。地方财力困难,农业投入相对不足。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产业基础薄弱。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水利化、机械化、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难以实现,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土地、环境承载能力持续下降,成为种养殖业发展的硬约束。全区近郊5个乡镇在城市规划区内,农业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农业产业化用地保障困难,经营主体发展受限。

(三)经营模式落后。产业发展以单纯的家庭经营为主,多采用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初级农产品在市场粗放销售为主。家庭农场、专合组织、企业等产业经营主体的数量少、规模小、思想观念落后,农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水平较差,组织化生产水平低。销售过程中,品牌建设滞后,市场、冷链、加工等基础薄弱,产品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

(四)人才资源缺乏。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大多数农户自身素质不高,思想观念守旧,市场营销意识淡薄,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不强。经营主体缺乏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优秀人才,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较小,人才技术有限,现有人力资源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围绕“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全力建设“一带一园”,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坚持市场导向,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产权融资、入股,创造条件吸引工商资本到园区发展。通过土地整理、“增减挂钩”、土地流转等方式,推进园区土地集中集约化利用,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效益农业。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园区(基地)+农户”“银政企+农户四方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扶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农村电商建设,打造市场上的商品优势,提高实际收益。

(三)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通过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建立经营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着重解决当前制约龙头企业壮大的贷款难、用地难等突出问题,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加快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抓住人才这个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第一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开展培训,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注重对农村主要劳动力进行多领域技能培训,培养思想新、观念新、技能新的“三新”农民。同时,大力支持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力军。

 

(胡榕:区委农工委副主任,廖军:区农工委新农村和产业发展股副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