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那天,取道万里长江第一古镇,在中午的秋阳下,小心翼翼地吃了一块硕大而光亮的“李庄白肉”,一家人即往不远处的“蜀南竹海”赶去。
“蜀南竹海”也叫“万岭箐”。史载,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当年到此游玩,见千山万岭满眼翠竹,不禁连连赞叹,随即持扫帚在一块酷似“黄伞”的巨石上书写“万岭箐”三字而得名。车上,女儿和外孙回忆起前不久“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游历时,我就给他们讲了“万岭箐”名称的来历,并说:“这次就叫‘咏竹万岭箐’吧”,全家一致赞同。
历久弥新,浩瀚宏大,是竹海的最大看点。当年的“万岭”也好,现在的“竹海”也罢,夸其广阔算是夸到了“点子“上。其实,竹林在南方无处不有,而因宏大遂成景区仅此一家。欲知其壮阔,有两个地方是必须去的:一是登上龙吟寺。这座建于明代的寺庙,坐落在海拔980米的九龙山上,陡峭笔直的石阶上面,香火缭绕的寺庙傍边,那座不知何时修建的棕红色塔式阁楼雄伟挺拔,上得阁楼,鸟瞰万岭,心旷神怡,大开眼界。据说夜深人静,侧耳细听,竹涛声声,恍若龙吟,故名龙吟寺。二是乘坐索道观光车。那天,晴空万里,阳光下,观光车的倒影就像一只小船在青翠的竹海中缓缓摇曳,透过玻璃窗户,头上碧蓝如洗,脚下翠浪起伏,青蓝二色鲜明相交,绿竹蓝天紧紧相连,来回一圈,回味无穷。
谁到了竹海,都免不了来一番“稀里糊涂”的咏竹。在三千年华夏国粹里,竹是诗,是酒,是歌,是画,是令人惊叹的阳刚之气,也是令人沉醉的阴柔之美。这里生长了楠竹、水竹,紫竹、罗汉竹、人面竹等56种,构成了不一样的竹之形态却又共同透射出同一样的竹之精神。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大概是指竹的谦虚和团结;而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句赞美朗朗可读,更是脍炙人口。前不久,看到一段散文:“在竹海,最震撼的是那种一竹倒下,万竹爬起,前赴后继,勃勃跟上的生命力。竹生笋,笋破土而出,再成为竹,一年独立,二年长成,五年成林,十年成海……”我觉得,这才是说出了竹的精神,尤其是说出了蜀南竹海的气魄。
不禁想到了竹子的根,竹根初看起来不好看,盘根错节,灰不溜秋,像一条条蛇和蚯蚓,但生命力就在这其貌不扬的竹根之中。记得在“翡翠长廊”的竹林游玩,差点被横着生长的竹根绊倒,弯腰细看:浅浅的竹根节多而密,节上长有须和芽,一些芽发育成为竹笋钻出地面长成了竹子,另一些芽并没长出地面,而是横着蔓延,见缝就钻,发育成新的根,因此,竹子都是一丛丛成片成林的生长,绝不孑孓独生。猛然觉得:竹根,不正是这千山万岭竹箐之中那勤劳生存的千家万户农民?——勤勉,顽强,朴实,甚至“钻营”。理解万岁,谁不为了更好地生存?
景区大概因其宽阔基本没有封闭,至今居住有一定数量的农户,难怪沿途的商店,私人的旅店,农民的餐馆星罗棋布、随处可见。我们住宿在一条陡峭水泥路尽头的“钰凤山庄”,虽是农家小院、空气清新,但是陈设简陋、价格不菲。有意思的是,住这里可以免交景区门票,足见其“盘根错节”。第二天,店主的嫂子,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自荐当“导游”,灰白的头发,满脸的沧桑,普通话不会说,但当地的“约定俗成”懂得:100元导游费外,每到一处必有回扣。
哦,那万事万物,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至于高低贵贱,孰重孰轻,谁又说得清?就像竹枝的“高雅风韵”与竹根的“粗野顽劣”聚于一身,相伴相成。只是我们观赏着竹的身姿,赞美着竹的气节,往往却忘了竹下的顽根。
(作者:区人大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