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场旨在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准扶贫开发攻坚战役已经打响,这不仅是大安“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同步小康的神圣使命,其意义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区委、政府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要求,结合我区贫困人口“点状分散、插花分布”实际,调查分析、深入研究,运筹帷幄,充分准备。决定:组建26个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组,实施“九个一批”精准扶贫攻坚行动,确保全区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00人左右,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716人、贫困村 “摘帽” 26个,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们看见,大安的扶贫规划和方案紧紧围绕“精准”二字展开:一是扶持对象精准,做到动态管理,底数清楚;二是扶贫项目精准,产业发展到村到户,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提升到村到户;三是资金使用精准,确保“阳光”运行,始终“带电”操作,防止“跑冒滴漏”;四是扶贫措施精准,因地制宜,缺啥补啥,落实到户、积极有效;五是驻村帮扶精准,因村选人、责任到人,帮扶到位、强力推进;六是脱贫成效精准,考核体系逐年完善,脱贫成效逐级检验。
精准不精准,关键看“靶心”。扶贫对象就是精准扶贫的“靶心”,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中第一位是“对象要精准”。首先,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出发点”。扶贫对象有区域、乡镇、村组、农户等不同类型,致贫因素有生产条件,缺乏劳力,疾病缠身甚至“好吃懒做”等各种原因,只有弄精准了才能决定谁来帮,帮什么,如何帮?否则,必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次,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火力点”。所有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办法,派人帮扶都必须在扶贫对象身上精准发力才能促其脱贫,而我区扶贫对象“点状分散、插花分布”且随时变化,必需加强动态管理,随时掌握真实情况,方能做到“弹无虚发”。第三,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终结点”。无论是精确识别还是精确帮扶与管理,成效究竟如何?最终要看扶贫对象有没有错漏,看扶贫对象有没有脱贫。总而言之,对准了“靶心”才能“准中有准,精益求精”。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吸取既往粗放扶贫的教训,或许能更好理解并践行“精准”。其实,粗放问题多半也出自扶贫对象的粗放,长期来,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对象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天女散花”,扶贫项目粗放“漫灌”,“年年扶贫年年贫”。如此,一旦“扶贫”成为“扶农”,就发生了“把获得国家级贫困县帽子作为特大喜讯”的事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已直言非常“愤怒”。 2012年底,他讲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2013年10月,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2015年6月又明确提出了以“对象要精准”为主的“六个精准”。使“精准扶贫”的要求一次次得到深化扩展,切实可行。前车之鉴,要解决扶贫中的低质和低效问题,防止弄虚作假和腐败滋生,就必须死守住精准这条扶贫的底线,并把对象精准始终作为校正“六个精准”的“靶心”。
表面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问题,实质却是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建设问题。落实精准扶贫,必须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经常不断地对干部队伍进行集中“补钙”和“加油”,时刻注意先把党性和作风搞严实,校精准。首先,思想上端正,做到立根固本:扶贫不是作秀,只有心里装着百姓这颗“准星”,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眼睛才能始终对准贫困户这个“靶心”,如果“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则会把扶贫当作一个热闹的过程或一次追逐政绩的工程,何谈精准?其次,作风上严实,做到落细落小:我区贫困状况分布复杂,致贫原因多样,作风上来不得半点“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倘若找不准“穷根”,来不得苦干,就会依赖于大而化之、大造声势、大水漫灌,当然就更说不上精准。
从本质上看,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从“广谱抗菌”转到“靶向治疗”,呼唤的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品质和“三严三实”的思想作风,需要的是一支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大安扶贫工作队伍。
习总书记说:“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了精准,对准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