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说:党看干部主要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超负荷”。更早前,他也多次说过:“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
在政治和经济新常态下,各级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承载两个100年的宏伟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呼唤着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身先士卒有更多的担当;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须积极防范处理可能的矛盾和风险,经济阵痛的新常态激烈地挑战着各级党员干部新的作为和担当;前所未有的“从严治党”态势是一场输不起的伟大斗争,严守党纪国法的新状态和“为官不易”的新要求正考量着各级党员干部是否还在担当,能否敢于担当?
何谓担当?“烈火炼真金,时势造英雄”是担当,古往今来中华大地从不缺少顶天立地,敢于担当的民族脊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担当,总书记多次点赞的县委书记焦裕禄,谷文昌,王伯祥就是共产党干部中敢于担当的典范。而对广大基层干部而言,担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自觉履行和负起岗位责任,“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最起码应具备强烈的岗位意识,在其位,谋其事,承得起职位的责任,挑得起肩上的担子。
我们欣慰地看到,任何时候大安各级领导干部中并不缺乏敢于担当的“铁肩”志士。他们勇于作为、不断进击,紧紧围绕区委“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目标,带动群众于险境中找到出路、于困难中找到办法、于无望中创造可能、于可能中办成事情,使工作难中求进、干事业困中显生。当然,也有一些在岗干部的“肩膀”确实经不住察看,俗称“撂肩头”:为人圆滑世故,处事左顾右盼,工作拈轻怕重,遇事推诿扯皮,处处明哲保身,甚至以看淡官场,不求进取为“成熟精明”;更有甚者在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畏手畏脚,把“严守规矩”与“敢于担当”对立起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殊不知他们的毛病正是从“肩周炎”开始发生。
敢不敢担当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干部能不能作为,有没有作为的试金石。
本来,担当是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老话题,所以老话重提,正因为担当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因为,担当的本质是要担当风险,即:敢于用个人的风险承载起肩膀上的历史责任。担当,要求干部不仅仅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黄牛”,还要求干部成为“虽是搏兔,亦全其力”的“狮子”。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志士担负起民族救亡重任的时候,就把“抛头颅、洒热血”一并担当了起来;邓小平等一代改革先驱披荆斩棘,开创改革之路的时候,早把个人的起落、安危置之度外;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担当起了民族复兴的梦想,从严治党,惩治腐败,这更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从这个角度看:担当实在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是一种超人的胆识和英雄的气概,是一种过硬的能力和奋进的姿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新的时代,新的常态再次呼唤:一大批“铁肩担道义”的干部勇敢出列,挺直腰杆,担当重任!
首先,要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修炼干部的担当精神。古人尚知“为官避事平生耻”,“不作为,怕担责”堪称最大的“不严不实”,当前要特别警惕那种动辄以“守规矩”来遮掩“不作为”的新“庸懒浮拖”习气。努力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弘扬大无畏的创新精神和严实作风,担当起大安区“稳增长,调结构”的历史重任。其次,要在解决问题的深化改革中考察干部的担当意志。改革进入了触及体制机制痼疾及利益固化藩篱的攻坚期,每走一步必然考量为官者的担当精神和求实作风,贯彻区委十届十五次和政府十七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五个必须”及“六项重点”,说到底是要担当起大安的改革重任,解决好大安的发展问题,这正是对大安干部担当意志的再次磨练和考验。第三,要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中营造干部的担当环境。前不久,中央对干部“能上能下”做出的专项规定,堪称治庸、治懒、治散的点睛之笔,鲜明了“干不好事也要下台”的用人导向。只有坚决把那些虽没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却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敢担当且不能担当的干部坚决调整下来,才能进一步激活干部的担当品质,从而营造“担当者上”,“撂肩头下”的从政环境。我们有理由确信:为官不作为、不担当的太平日子即将过去。
“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三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常态下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形象表达,不仅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我们日常考察干部提供了衡量标杆。简言之,党看干部不仅要看干部的“心扉”是否忠诚,还要看干部的“手脚”是否干净,更要看干部的“肩膀”能否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