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上一篇: | 昔日穷旮旯今朝文明村 |
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托德·维特克尔编著的《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四件事情》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决定了学校的质量。针对他提出的这个问题,书中的答案是:如果一所学校拥有杰出的教师,这就是一所杰出的学校。没有杰出教师,这所学校就缺少杰出的关键因素。
教师决定一所学校的质量!
因此,教师教育,无疑也就成为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教师教育工作,我们的主要思路是:用培训学习武装教师,构建与校园主题“书香蕴泽心灵,和美缔造人生”相一致的教师教育工作模式。
一、让教师在培训中成长
用学习培训武装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有效平台,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制度化的培训是帮助教师迅速成长的终南捷径,这是能够发挥实际效益的“揠苗助长”行为。
针对教师开展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更新教育观念,在于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强调职业道德与专业知识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新的观念。常规的培训一般分三个层面:一是上级培训,主要是选派优秀人员参与,参与培训的质高但面窄,选派培训的目的除提高参培人员本身能力之外,一般还为了承担校本级的培训任务;二是校本级培训;三是组级培训。
在农村学校,一般以校本级培训和组内自治的组级培训为主。这两级参与面广,能做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
培训的内容涉及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师德规范学习,其中以业务学习为主。教育理论、教材教法和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技术,疾病预防、急救知识、法律条文等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培训的形式多样,可以有中心发言、主题交流,也可以是网络交流、读书沙龙,还可以是教材分析、经验分享……培训的时间安排上,校本级培训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组级培训由学校安排教学研究小组统一行动。
举个例子:以“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为载体的全员赛课,在准备阶段就分别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并结合学校实际撰写“如何说课、如何听评课”的培训稿,并制成生动形象的PPT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在学校培训的基础上再由各教学研究小组结合具体的学科,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说课、评课资料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再学习。这样就让教师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因而在“全员赛课”活动中,教师们不仅能“上”,还能“说”、能”评”,促进了对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除此而外,还邀请区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二中王茂老师的《增强语文美丽的点滴思考》、四医院曾超医生的《少儿意外伤害防御与急救》以及自贡市阳光工作室的心理辅导老师们的讲座,都给了教师们精到的指引。
实践证明:坚持培训,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可以为教学研究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让教学研究有站在更高一个层次说话的基础,同时,也是使教学研究在专业引领方面更具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让教师在研究中发展
教学研究活动,是对于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等教学活动因素的研究,是帮助教师成长的优质手段。近年来,我校教学研究活动开展频繁且质高面广,研究手段多元化且日趋成熟。各级各类的教育科研,即课题研究、教材研究,公开课、优质课、赛课,集体备课、磨课、主题发言,网络教研、校本教研、校级教研……推展开来。在诸多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要善于选取适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研究活动。
一方面,基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存在较为严重的工学矛盾,教师往往没有大把的时间供研究之用。因而,我们积极主张让“网络教研”成为教师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的有效平台,用“网络教研”引领教师走研究之路,让备课、上课和反思的过程都能成为教师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我们倡导充分利用“网络教研”的“四步流程法” 落实新理念,开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即:上网搜集,整合资源——独立钻研,集体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反思总结,彰显个性。同时,我们还让“网络教研”实现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时间安排上的“零缝隙”,让教师充分利用课间等有限的零星时间,随时随地,足够的条件只是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而已。
另一方面,基于我们办学规模较小,相同学科教师人数较少,我们主张学科间联合教研。本着“学科综合化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因此,学校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通过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会实现专业的增值。具体做法是:全乡的教学活动及教学研究活动以中心校为中心,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和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我们全乡共设了8个教研联组,即中学文科教学研究小组(包括语文、政治、历史)、中学理科教学研究小组(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小组、中小学艺体教学研究小组(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小学文科教学研究小组(包括语文、品德与生活)、小学理科教学研究小组(包括数学、科学),各村小只设一个联合教研组;各组分别设教研组长1名,负责根据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有创建性地组织开展该小组的教学活动及研究活动。基于我们教师年龄、专业技术,更基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本身分析,尚有20~30%的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课堂教学状况较差,所以在安排小组教学研究活动的时候,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出发:一是教师准确把握知识,能够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信息;二是逐步完善课堂教学技术并逐步趋于教学艺术;三是逐步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本教研网络的形成,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使各学科间相互的融会贯通更多了,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打破了年级间的界限(包括初中和小学阶段的界限),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成长中各阶段的发展性特征。
第三个方面是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学骨干走专业化发展之路。2011年,学校在思考未来五年发展计划时,“大力发展教育科研”成为工作之重,对全校教师提出了“组组有课题,人人在研究”的工作要求,截止目前,已有1个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区级课题和29个市区级小课题结题,并有5个次获得市区级奖励。
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校际联合共享式教研。我们以大安教师进修学校搭建的“四级网络教研模式”中的“片区教研”和“结对教研”模式为平台,跨出校门,与兄弟学校走联合教研之路。其主要方式有:校际会课、教学互访、骨干引领、结对教研等。
三、让教师在阅读中睿智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怀韬略胆自豪。”培根曾说过:“书是治俗、治愚的良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在教师中,我们提倡并奉行“开卷有益”,有计划地引导教师关注阅读、热爱阅读、潜心阅读,有计划地要求教师做好阅读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并搭建读书交流平台,这样,教师才能去浮躁存清灵之气,去私欲存方正之气。这样的教师,才能有“育人”的修为。
为此,学校给每个教师发放专门的读书笔记本,成立专门的教师阅览室,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爱与责任”演讲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亮相活动有声有色,“凤来兮”文学社下水作文……
四、让教师在激励中成功
学校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助推,教师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为了保证教师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依托各类制度,实施强力助推政策,让教师看得见自己或者他人成长的同时,也看得见成长带来的喜悦,感受成长带给的成就感。因此,学校制定出了《校本教研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优秀教研组评比制度》《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师徒结对制度》《名教师考核评选方案》《校本培训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制度,以作为教师教育的助推剂,并依靠制度化的工作推进来完成教师的教育工作。
然后,学校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各项制度的督导与检查,落实各项制度的奖惩措施,将制度落实的结果与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等直接挂钩,以图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实施自我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应该是一棵笔直站立的树,就应该是一朵飘动的五彩的云,就应该是一个个鲜活鲜活的灵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得更远;也只有这样,我们广大的农村教育,才会更有希望。
仅此,我们真诚希望我们的广大教师能够用“书香”蕴“心香”,用学习、用各种方式的学习充实自己、武装自己从而成就自己,也成就教育!
(作者:凤凰学校校长)
上一篇: | 昔日穷旮旯今朝文明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