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两大根本任务,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来指导,哲学思辨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最高思维境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正如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从2013年12月到201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先后共进行了10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求全党“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可以这么说,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升华为指导思想,并体现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哲学路线。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新理论、最大亮点之一。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形势下,中国顶住下行压力,深化改革一年多,激活了市场巨大活力,市场主体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经济增速仍达7.4%。本文从哲学角度审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法的科学性、论证变化的必然性、探讨实施的路径。
一、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的提出是共产党人认识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断丰富、完善的。 回顾中国经济体制发展道路,不难看出中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升华,对市场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否认——基础性——决定性”不断升华。建国之初,国家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权力指令性地配置资源,完全否认价值规律,排斥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国家极度贫困。在改革开放“摸石头过河”的探索中认识到:商品经济比计划经济更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更能激活生产力。于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人们逐渐认识、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有经济快速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强调“两手”结合配置资源,以“有形的手”——国家宏观调控为主,辅之以“无形的手”——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此后,我国经济以10%左右高速增长,快速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这使得共产党人对市场配置资源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化:价值规律利用得越好,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资源配置越到位,取得的成就更大;反过来,人们又更强调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注重以市场“无形的手”配置资源。最终,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从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市场行为“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可在负面清单外组织生产、销售。所以,共产党人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认识不断升化的过程,制定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遵循价值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遵循、利用规律者受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就是通过市场机制,遵循和贯彻价值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配置符合价值规律,以最小投入(成本)取得最大产出(效益)。 自十四届三中全会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遵循、利用价值规律,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显现,人、财、物等各种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国人自豪,世人惊诧!但是,仍然没有利用好价值规律,没有充分发挥供求、价格和竞争三大杠杆的作用,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一是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管得过多,常常“越位”、“错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行政性直接干预、过多地直接控制资源。二是政府常常“缺位”,一些该管的事情没管好。鉴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进一步理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权限职责,分别制定“三个清单”。对政府制定两个清单,一是制定权力清单,限制政府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放权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深化改革一年多来,政府也敢于自我革命,割腕削减自身利益,到2014年国务院各部门提前三年完成了削减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2015年中央政府继续承诺削权200余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政府不能法外施权。二是制定责任清单,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要求政府必须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杜绝庸政懒政。对市场制定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充分激活市场要素,扩大市场权力。制定“三个清单”就是遵循、利用好价值规律,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各方面的活力,让市场到位,政府归位,社会就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总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利用好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杠杆,才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第一,利用价格杠杆,发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首先就是通过“价格”这一指挥棒来实现企业自主经营,市场自由竞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消费者自由选择。价格波动会促使生产经营者为追逐利润,改善技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而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竞争就会形成“鲶鱼效应”, 促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利用价格杠杆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例如,针对药品价格虽然政府历次限价,却虚高不下的现状,2015年2月,国办提出五类药品五种分类采购办法,不仅有招标采购、直接采购、定点生产、按规定采购,还有谈判采购。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政府首提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合理降低药价,挤出虚高水分,并保障药品供应。不同药品有不同采购办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价格谈判机制更是利用价格杠杆发挥市场竞争的具体体现。
第二,利用供求杠杆间接引导生产资料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大体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产品自然淘汰,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减少对资源的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打破行业垄断,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这些举措就是利用供求关系间接引导生产资料的流动,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令就行!2014年2月,中石化宣布将对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进行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让利民营资本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截止2014年9月,中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已与25家境内外投资者签署了增资协议,25家投资者认购29.99% 销售股权。打破行业垄断初现端倪,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令人振奋!
第三,利用竞争杠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中心枢纽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竞争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同时,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故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市场制度方面,要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在市场监管方面,“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些规定,实质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公平性、平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竞争机制,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优化资源配置。正是如此,市场活力大大激发,出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数据称,2014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292.5万户,同比增长14.23%,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达到1.06万户。
制度是保障,规则是前提,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这一根本制度着手,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这一规律的能力切入,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制度体系,构建了法制环境,优化了服务环境!相信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站在更高层次上,运用哲学思维从共性上思考中国发展中的普遍问题,运用哲学规律从个性上解决发展中的具体痼疾,建成小康目标、圆梦中华定能实现!
(刘琳红: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谢崇林:区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