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上一篇: | 当前社区干部工作的一些现状及对策 |
近年,我区环卫系统虽然在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升了城区环境卫生质量和工作效率。但要推进环卫事业的良性发展,还必须加快推进环卫体制市场化改革,实行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完善管理,不断提高环卫作业水平,着力打造优良城市人居环境。
一、城区环卫管理现状
(一)人员机构情况。我区环境卫生管理站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副科级),现有职工115人,其中:在岗正式职工50个,退休职工65人,另聘请有临时人员111人(含公厕承包人员19人)。
(二)资产设施情况。环卫站占地面积5.98亩(含空地),现有办公楼1座,面积827.37㎡;全站直管公厕106座,其中:水厕90座,旱厕16座,直管垃圾库30座,公厕、垃圾库和架车房面积4727.08㎡;现有车辆28台,其中:洒水车2台、高压冲洗车1台、吸粪车2台、垃圾车11台(4台待报废)、工具车2台、公务车3台、微型垃圾收集车4台、抢修车1台、大型洗扫作业车1台、小型扫地车1台。
(三)主要职能职责。区环卫站承担城区37.4万㎡的城区车行道、人行道的清扫保洁,以及59.43万㎡(含市场化运作区域马吃水22.03万㎡)的城区车行道、人行道的冲洗降尘工作;410个果皮箱、106座公厕、60座垃圾库(含乡镇、街道30座)的清运、维护工作;26台环卫车辆的维修,日清运城市生活垃圾80余吨,粪便18余吨等环卫工作。
二、环卫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是国家政策要求。早在2002年,国家建设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建城〔2002〕272号)文件,对环卫体制改革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实现环卫管干分离。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作业权的分离,使环卫经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环卫作业推向市场,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三是进行环卫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新的人事运行机制。四是建立多元化的环卫投入机制,实行“核定基数,定额包干,政府扶持,服务收费”的环卫经费投入、使用办法。这些规定从环卫的管理机制、作业方式、分配方式和投入机制四方面,为环卫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有先进地区经验可借鉴。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各大城市,在环卫市场化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将多个部门权力合一,按照“管干分离、重心下移”的环卫体制新要求,理顺管理体制。二是在作业方式上,把环卫作业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运作,将环卫作业内容分类别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三是在分配体制上,工作人员与效益挂钩,实行合同制,打破铁饭碗,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在投入机制上,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由中标单位、政府、社会共同建设环卫基础设施,提高作业化水平。例如,我市贡井区将2个标段的清扫保洁和城区垃圾清运装卸工作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企业化运作,按照环卫作业标准实行“五定一组合”,即定人员、定岗位、定时间、定标准、定面积和优化配置组合人员,打破了过去“吃大锅饭”的格局。实行市场化运作后,全区环卫作业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环卫市场化的难点问题
(一)环卫管理体制不顺。一是管理体制不够畅通。目前,我区的环卫作业主体为区环卫站,属环境卫生管干合一的事业单位,近年虽然对环卫改革进行了一定尝试,但传统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干一体”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全打破,区环卫站既要承担管理职能,又要承担具体的环卫业务,难以提高作业水平。二是环卫市场主体尚未形成。由于环卫作业单位属事业性质,缺少竞争与淘汰机制,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由于工作量年年在增加,人员却年年在自然减员,环卫站不得已雇佣了大量临时人员。
(二)环卫投入机制不够健全。一是多元投入渠道没有形成。目前,就我区而言,环卫站除了从环卫服务费用中收取一点资金外,全区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全部由政府包干,每年政府要耗费大量经费用于购买环卫设备设施,还要负担环卫站职工的工资和日常办公开支,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负担。二是有偿服务费未能足额征收。当前,环卫方面的法律依据只有199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由于文件出台时间较长,许多条款已失去了可操作性。目前,垃圾处理费收取标准本身就偏低,实际征收额却与预期差距较大,对不缴费者又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致使环境卫生有偿服务费征收率不到60%,严重制约环卫事业发展。
(三)环卫作业整体水平不高。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近年,由于各级加大了资金投入,我区环卫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是因为环卫站缺乏技术人员操作,也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环卫事业的需要。二是环卫作业质量不高。在垃圾清扫保洁方面,从横向看,主街道较好,小巷道较差;从纵向看,在节假日、重要会议、领导视察时段环卫工作较好,平时一般。垃圾清运方面,部分街道的垃圾有滞留现象,清运不及时;垃圾处理方面,少数地方还存在在焚烧等简单处理现象,对环境卫生带来新的污染。
(四)人员分流安置难度大。我区环卫站人员结构复杂,由于劳动强度大,环卫职工衰老早,职业病人多,许多职工家庭经济困难;老职工整体素质偏低,无技术特长,再就业难度大,失去工作后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给环卫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四、推进我区城区环卫市场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完成区环卫站企业化改制。打破传统环卫作业体制,实行事企分开,管理与作业分离,形成环卫作业服务市场主体,加快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步伐,增强活力。二是及时将环卫作业推向市场。采取统一规划、全面部署、先内后外、内外结合的办法,有计划地放开作业市场。对凡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的道路清扫、生活废弃物清运等环卫作业服务逐步推向市场,在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价格收费监管的条件下,允许符合资质条件的作业单位,参与投标竞争,进入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市场。三是吸引其他市场主体进入环卫市场。规范和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公开招投标制度,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实行公开、公平竞争,鼓励和放宽社会企业进入环卫作业服务各个领域,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加入环卫建设和运营市场,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新格局。
(二)改革人事制度,实行按劳计酬。一是强化人员管理。根据职能要求,对管理层重新定岗、定职,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懂技术、善经营的人员从事环卫管理工作。二是改革用工制度。引入企业化运营机制,对新组建的环卫服务实体从区环卫站剥离出来,所有人员根据作业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三是改革分配制度。环卫一线作业变“按人付酬”为“按量按质付酬”,根据环卫定额及物耗标准,道路清扫保洁按面积核定报酬,垃圾清运按清运量及运输里程核定报酬,车辆及其他环卫设施、装备的维修保养按工作量核定报酬,实行目标管理。四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按规定统筹办理在职环卫职工养老、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劳动保险,解除全体环卫职工后顾之忧。
(三)健全投入机制,完善基础设施。一是改革政府拨款方式。变“以费养人”拨款制为“以费办事”市场采购制。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快环卫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环卫实体,在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卫事业中,构建多元投资、多元竞争的环卫投入新体制。
(四)强化制度保障,加强环卫监管。一是健全环卫管理制度。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有关制度,力促环卫市场培育、行业管理、价格收费等各项管理走向规范化。二是建立多元的环卫监管体制。加强政府监督,对环卫管理工作实行目标奖惩,使其达到日常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和制度化。调动多方力量,形成监管合力,聘请各类监督员,对环卫工作进行指导、评议和督导。对清扫保洁不彻底、清运不到位等现象,通过广播、电视公开曝光。三是设立环卫奖励基金。由区环卫站制定详细的作业标准和奖惩办法,加强对环卫作业各层面、各环节、各部位的检查与评比,对全面完成各项作业任务、成绩显著的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对完不成作业任务或造成一定影响的,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或解除协议。
(五)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改革氛围。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环卫体制改革涉及广大环卫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环卫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要切实加强对环卫体制改革、市场化运作的领导。二是提高认识,深入宣传。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向社会强化环卫意识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搞好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环卫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强大的舆论声势,促进环卫改革工作深入、扎实、有效地进行。
(作者:区城管执法分局办公室主任)
上一篇: | 当前社区干部工作的一些现状及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