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下一篇: | “软硬兼施”创特色 共铸教育均衡发展 |
大安街位于区政府东侧,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辖大安街、扇子坝、马草山、仁和、洞口井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8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3033户,总人口3.6万人。其中有低保人员2081户3002人,是大安区乃至全市棚户区面积最大的街道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各类基础硬件设施严重滞后,出现了下岗失业人员多、两劳释放人员多、吸毒人员多、精神病人多、退休人员多、贫困户多等“六多”。近年来,通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社区“两委”的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新方法,逐渐使“六多”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彰显。
一、真诚热情服务群众,创新党建工作方法
为了促进本街道辖区的和谐稳定,真心造福群众,街道党工委提出了“创新党建工作的方法,以真情地服务群众为目的,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标准”的党建工作思路,并在工作中认真组织实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党工委要求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和社区党委人员要做到身入群众“汇聚民声”。群众是党的政策最直接的利益关联者。只有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才能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才能真正了解到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的地方,才能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要身入群众“化解民困”。群众有困难,说明我们工作有漏洞。只有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才能直面工作中的未尽之处,有效解决群众关切问题,才能做到让群众放心交付困难,满意处理结果。
要身入群众“维护民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之中见大局。要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抓住问题根本,尤其对可能影响稳定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纠纷、重点信访案件、突出治安问题、安全生产等要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依法提供帮扶和政策,切实维护群众的合理诉求。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年全街新增就业870人,再就业240人,组织210人次参加现场招聘会2次;举办技能培训班1期,培训30人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68个,办理60岁居民养老保险515人,居民医疗保险参合人员4813人,居民参保率达90%。办理大病医疗救助30人,办理低保人员2081户3002人,发放低保金571万元。化解群体性信访案件1件,一般信访案件6件;发放春节慰问金8.18万元,办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823户,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
二、践行“四真群众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联系群众用真心。我们在工作中,要求街道和社区、居民小组三级坚持有户必联、有求必应,有困必帮,实现社情民意“零盲点”,打造“和谐社区”。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管理分片化,以居民组长为抓手,居民代表为帮手,落实联系人、责任人,实现社区管理网格化、高效化。二是实行扁平化管理。即保持 “一张脸”,推进“AB岗”,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简化办事流程,让居民少跑腿。三是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居民家庭情况动态信息库、建立“民生问题台账”,使解决民生问题成为社区的常态化服务内容,公布监督投诉电话、设立投诉意见箱,建立群众评议机制,诚心接受群众监督。
关爱群众动真情。我们坚持热情贴近、柔情化解、倾情帮扶,实现服务对象“零差别”,打造“温馨社区”。一是坚持结对帮扶。各级组织以及党员干部与社区群众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地结对帮扶关系,用结对帮扶的方式对社区群众进行落实到组织、落实到人的帮助。马草山社区一组居民史淑芳,82岁,由于得到了该社区党委书记张惠琴的长期关心照顾,她自己的存折密码不愿意告诉家人,只愿意告诉张惠琴。二是坚持六必访”和“六必谈”。即针对辖区内的家庭,实行先进典型家庭、重伤病残成员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家庭、特别困难家庭、不和谐家庭、涉及房屋拆迁家庭必访的六必访原则;大安街社区居民万科怀(现患病后无法工作,离异,与90多岁母亲生活,无退休工资,母亲享受低保,两人靠母亲的低保生活)患有帕金森综合症,街道知情后,及时安排社区及街民政办落实其低保问题。针对辖区内的个人,情绪突变者、邻里关系紧张者、争利好斗者、违规违纪者、心有怨气者、取得突出成绩者实行“六必谈”原则。三是坚持矛盾纠纷调处“五诊式”。即提前预诊、及时出诊、设法会诊、果断急诊、坚持复诊。在扇子坝社区居住的居民刘文志,因上了年纪,总是认为他楼上住户的漏水及有异响问题,导致邻里关系紧张。社区干部多次调解无效。老人便到街里来反映情况。我得知情况后,主动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老人,让老人有问题时直接打电话给我,无论多晚我都会及时赶到为他解决问题。我几次到现场处理,主动沟通、积极地化解了矛盾,老人感到非常满意。
服务群众下真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现干群关系“零距离”打造“民本社区”。采取保姆式服务,上门服务采取预定的方式,提前与居民联系,尽量少占用居民日常工作、休息时间。同时,社区干部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群众来访、咨询。马草山社区社区居民江淑琴是一名高龄老人,在大安街领导干部走访社区时,反映家附近一暗处无路灯的问题,我立即陪同老人到实地查看后,当场表示会抓紧时间安排安装此点位的路灯。路灯安装好后,江婆婆非常高兴,对居民组长说“大安街的干部的确是为我们做了实事、办了好事 ,我打心眼里喜欢”。采取订单式服务,针对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就业宣传、培训工作,健康义诊,吸毒人员、艾滋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走访等实行制度化、时间日志式的定期开展工作。如每月定期与“大安街社区服务中心”合作,为群众进行免费义诊。采取管家式服务,做居民的良好管家,尤其是在民生环境和“四危”处理问题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造福群众见真效。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服务结果“零投诉”,打造“就业社区”。实现自我管理:选取居民代表,实行社区居民大小事宜由居民来自主决策、民主决策、自我管理,以促进社区事务的最大民主通过率和及时有效推进。自我教育:定期、不定期邀请社会名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法律界人士等到社区用典型案例、现身说法的方式对居民进行党政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尤其是辖区内曾吸毒等特殊人群,邀请民警前来帮教,尽早走出过去,重获新生。自我服务:利用社区互助以及社区内的协会、兴趣小组等开展自我服务工作,并利用好社区内现有的培训基地,如彩灯制作培训基地等,每年组织开展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培训,增强他们的谋生技能。同时,安排专人负责联系社会志愿者和其他社会组织,邀请他们到社区来,为社区工作建言、献策、献力量。
三、推进“三三工作法”,认真打造“巷道文化”
首先,在党建工作中,力促党员干部“三身入”,从思想上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问题。即身入群众“汇聚民声”,身入群众“化解民困”,身入群众“维护民益”。
其次,力行“三活动”,从行动上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开展了“走千家·进万户”活动。目的在于摸清“家底”,掌握基层民情,真正做到“汇民声、聚民意”。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稳定和谐。二是开展“背街小巷专项整治”活动。目的在于改善环境,方便居民生活,真正做到“解民忧、化民怨”。积极排除“四危”、消除安全隐患问题,更新背街小巷硬件设施,合理增设垃圾箱和路灯,保持公厕和巷道整洁,改善背街小巷路面,努力为棚户区居民带来安全、干净的居住环境。三是开展“四进家门”活动(群众评议进家门、解决问题进家门、政策宣传进家门、帮困带富进家门)。目的在于提升形象,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暖民心、惠民生”。
最后,力求工作效果“三变化”,认真打造“巷道文化”。一是民生保障有“新变化”。 心系群众安危,开展安全排危。现已积极配合区委区府开展棚户区房屋拆迁摸底调查工作,累积登记居民户5600余户;排查出“四危”安全隐患36处,消防设施缺失21处,道路严重破损1500米左右,路灯缺失破损16处等。据不完全统计,现已累计排除安全隐患26处,疏通消防安全通道2处,清理公共安全隐患12处。立即整改“四危”17处,限期整改“四危”10处。特别是仁和半岛车辆乱停乱放整改和筹建小区业主委员会、周家冲旧家具市场消防排危和洗车场严重扰民问题等。二是居住环境有“新变化”。今年我街就着手对环境卫生、墙面立面、居民院落、市政设施等进行整治。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清理牛皮癣1500张以上、软体广告50幅以上、乱涂乱画280处以上;帮助居民整治院落卫生30次以上,卫生死角16处,维修房屋11处以上;协调有关责任部门整修背街小巷道路1800余米,安装路灯37盏,清理维修垃圾库4座、垃圾点12个。在背街小巷新安装“巷道文化”牌800个,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打牌的少了,跳坝坝舞健身的多了;乱扔、乱道垃圾的明显减少了,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增多了。三是和谐稳定有“新变化”。着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司法调解、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加强民事纠纷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现已建立民生诉求、安全稳定、困难群众等台账10余本。及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把问题处置在萌芽状态。
大安街党工委和各社区党委始终坚持用自己多一点的“辛苦指数”换取居民群众多一点的“幸福指数”,赢得了广大居民群众的高度认可。通过不懈努力,大安街“棚户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已经最为直接、现实、具体的得以体现。
(作者:大安街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
下一篇: | “软硬兼施”创特色 共铸教育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