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您是第 1498645 位访问者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4年第12期>>工作研究
因地制宜 产业支撑 突出特色
——大安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体会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12-31 15:25:02       作者:陈明弟       来源:区人大  点击次数:859
下一篇: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前不久,市委农工委组织市财政局、市农牧业局、市建设局,各区县农工委、建设局、重点乡镇等单位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组成考察学习组,赴南充、广元、巴中等地考察学习了现代农业园区、农村改革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经验。

一、赴川北等地考察学习体会

(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充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川北地理类型属于山区,森林覆盖率高,风景秀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南充市西充县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广元市苍溪县兰驰村新农村综合体、巴中市通江县贾家村新农村综合体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都选择将新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通过新农村建设既完善了旅游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又能满足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充分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几个考察点都是在产业发展基本成形的条件下展开新村建设。重点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乡村旅游业。例如高坪区的大唐蔬菜专业合作社、四川双龙农牧公司、西充县的百科有机种养殖公司、苍溪县的红心猕猴桃种植专合社、通江县的科宏实业有限公司等,按照整体连片的原则,提高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充分尊重原有村落面貌和农耕文化。几个考察点在传统村落保护和旧村落民居改造提升方面充分维持了原有民居的结构和风格,保留了村落的原有面貌,水泥道路大多沿村落边缘而建,并未延伸到每家每户,农民房前屋后基本都是菜地农田,道路两旁都是果树菜园。在新村建设方面同样如此,民居都采用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民居周围都是风格迥异的微田园。没有盲目追求城市景观和绿化,使整个村落充满乡土气息,使人既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又能清晰地感受到浓烈的农耕文化。

(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好新农村,离不开当地农民的自觉参与,考察学习的几个地区,农民在参与农村清洁卫生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自觉发挥作用,新村范围内没有专门的清洁维护人员,但整个片区十分干净,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农民真正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五)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充分发挥特色、品牌及标准化生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优势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几个考察点都有共同点,就是十分注重品牌创建,注重特色产品、注重产品生产标准化、注重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紧密联系。例如高坪区的“QQ农场”,西充县的牛奶猪、葵花鸡、莲花茶,又如苍溪县的“将军村”乡村旅游、驰名全国的“红心猕猴桃”,再如通江县的通江银耳、空山马铃薯、空山核桃、空山黄牛等等。这些品牌和农产品地理标志都紧密的与新农村建设连在一起,既突出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文化,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又增强了游客的好奇心,无形中提高了地区的宣传效益,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我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情况

自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启动以来,我区围绕“新村为谁而建”、“改革为谁服务”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要求,多渠道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多途径壮大农业农村经济,多元化完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新民居建设与旧村落改造同步推进。今年,在何市—三多寨片区已建设13个示范村的基础上,新扩展7个示范村,全区形成20个示范村的新农村连片建设格局。重点加快三多寨镇徐家新农村综合体项目建设,即将全面完工;何市高庙新村聚居点已建成入住;三多寨—何市片区完成危房改造和民居保护提升480户。全区建成新农村综合体6个,新村聚居点10个,新农家大院4个,“1+6”公共服务中心6个,新建文体广场7个共4500余平方米,完成自然村庄改造提升、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和川南民居风貌改造2100余户;新村道路、水、电、天然气、闭路等基础设施入户率达90%以上。三多寨镇成功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三多寨村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

(二)特色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沿大牛路、长滩河流域,新建珍稀苗木产业、健康水产养殖2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何市镇为核心基本形成“万亩林、亿元钱”珍稀苗木产业示范园区,三多寨镇八甲村形成1000亩水产核心区,全区建成健康水产养殖面积超过万亩;建成“九叶青”花椒基地4000亩、核桃基地2000亩,甜橙基地1.5万亩,大棚瓜果种植基地2000亩,建设水生植物园150亩。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稳步推进,建成示范养殖基地29个,发展养殖户2300余户。今年上半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5.2亿元,增长4.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093元,增长12.3%

(三)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继完成了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连片扶贫开发、中央小农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通乡通村水泥道路47.6公里,完成土地整理4万亩。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达85%

(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组织化程度不断完善。上半年,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区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家(含省级2家),区级12家,新发展订单基地1.8万余亩,带动农户9000余户,促农增收2800万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全区数量达到81个,其中全国“50佳”合作社1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示范社1个,省委农工委命名的省级示范社7个,市级示范社16个。培育家庭农场36户,完成工商注册2户。

三、我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实现乡村旅游与新村建设融合发展。我区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地理条件。大三铺镇具有以江姐故居、邓萍事迹陈列馆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永和大学堂为主的科举文化资源,以川南民俗馆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等。近年来,江姐村已发展了以江姐丽庄、田舍、德沁苑为代表的21家农家乐,具有了乡村旅游与新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三多寨镇三多古寨蕴含丰富的盐商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每年举行的“古寨梨花”系列乡村旅游活动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加上近两年围绕古寨加快新村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农家乐发展迅速,可以成为新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打造的区域。此外,团结镇的北龙半岛农家乐集群,凤凰乡的魏家坡生态园和四星级杏林湾度假村,和平乡的青莲寺佛教文化等都是我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依赖的资源。我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可以结合以上自身资源特点,充分尊重乡村质朴、亲切、清新的自然内涵,在规划和建设方式上融合乡村旅游的同步发展。

(二)充分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需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拓展资金渠道,共同参与新村建设。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新村建设阳光化和规范化运行,为新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近年来,我区在何市、三多寨片区引进了数十家业主和企业参与新村建设,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给予了新村建设极大的支持。这条路子还应该继续坚持,不断强化社会资本参与意识。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引进业主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引导农业业主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创新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好“两个带动”作用,不断将各类社会资金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

(三)充分保护原有村貌,统筹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协调推动。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自然、体现特色”原则,坚持新居建设与旧房改造并举,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水、改圈,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与此同时,民居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搞好精细化、特色化设计,要把握好规模的适度性和建设的生态性,尽可能保留前庭后院,展现田园风光;村庄改造提升要注重内部功能完善,风貌改造简便易行、简约实用,避免过度设计、过度装饰;传统院落民居保护与修缮要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不应损害村落布局和特色民居,不得有损自然风貌和传统特色搞形象设计,突出依山就势、傍水而建、聚散适度,将旧房子改造和老房子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家家有小庭院,户户建小菜园,融入山水田园,彰显地域特色。

         

(作者: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下一篇: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