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个新用语,关键词。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提出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适应新常态”,前不久《人民日报》又相继刊发系列评论文章,提出“营造党内生活新常态”。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即异于旧质,“常态”即常有的状态,或许,可理解为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历史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已经或将要出现不同以往的新发展态势、新的行为规范或新的“习以为常”,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当前,认识、适应并营造好各个领域的新常态十分重要。
——只有敏锐认识新常态,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安区与全国一样,已经或正在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常态。比如:经济建设不再为“大干快上”拼速度,招商引资更加注重产业结构和本地实际,政绩工程不再是身边的香馍馍,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中高速逐步成为大安经济发展新常态;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胜利收官,“四风”及“好人主义”得到有效遏制,“正风肃纪”已成为大安党内生活新常态;随着教育、卫生、公务消费等改革措施递次推进,“割自己肉”的全面深化改革将要成为我区的新常态;随着基层治理和群众信访工作的经验积累,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和处理各种矛盾,依法行政也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新常态。说重一点,敏锐认识新常态是一个关系能否把握大势的问题,中国走到今天,大安走到今天,需要以全新理念做出一个正确评估,我们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旋律和新特征是什么? 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只有承认并认识“新常态”,才能认识新目标、进入新阶段、施展新作为,否则,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只有努力适应新常态,才能迈开前进步伐。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区,特别是作风建设和从严治党的新常态面前,许多同志首先遇到了不习惯、不适应的问题,每每抱怨“为官不易”。“有的干部留恋过去那种‘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的日子,希望教育实践活动只是一阵风,风头过了就可以我行我素了”,“还有一些人盼着紧绷的弦松一松,好让自己舒服舒服。一些人等着看中央还要出什么招,看左邻右舍有什么动静”。总书记这些话已尖锐地指出了当前一些党员干部面对新常态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切中时弊,击中要害。“四风”问题严重时候,收受礼品、滥发奖金、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天天都是“好日子”; 现在“紧日子”成为常态,收受礼品不许了,滥发奖金不让了,大吃大喝不行了,公费旅游不敢了,吃个饭也战战兢兢,新常态下许多干部确实有一个如何尽快适应的问题。区委要求“集中转作风,常态抓作风”,在如此大势之下,哀叹“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必要,另寻对策没有出路,心存幻想更没空间,必须想清楚从政的目的和价值,将自己的需求层次从物质向精神层面提升,少一点蝇营狗苟,多一分堂堂正正,努力适应新常态才是正道。
——只有积极营造新常态,才能体现为官有为。新常态来了新的挑战也鼓起了新的风帆,积极适应,营造和拓展新常态才是我们奔向全面小康的新姿态,就如经济结构调整别无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依法治国大势所在。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会受困于昨日成功的惯性,是否能面对转折与震荡继续保持勇气和适应能力,这是能否营造新常态的关键。特别是在作风建设新常态面前,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如何不断营造和保持“科学发展”、“从严治党”、“深化改革”、“现代治理”的新常态?近年,我区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探索了16个具有大安特色的重要制度,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部署。但是,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有了制度不去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其危害也更大。各项制度本是“高压线”,高压线是否“带电”才是我区制度能否落实的关键,也是适应、营造和维护新常态的关键,人们必将拭目以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圆满落幕,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时代特征的“习近平式新常态”必将迈着更加坚实的步伐大踏步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无疑,新常态必将推进大安的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