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4年第8期>>大安人
全国仅存手工制盐作坊的守护者
——揭秘燊海井制盐作坊工人游强的角色“三级跳”
发布时间:2014-09-23 09:41:02       作者:陈于怀       来源:区委宣传部

作为盐都,曾经的自贡,井灶林立, 笕管纵横,盐仓鳞次栉比。而今,井盐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化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作。全国手工制作盐作坊只剩下燊海井制盐作坊。随着时间大挪移,该作坊史诗般的地位正在形成,而为它服务的“燊海井人”却默默无闻。游强就是这默默无闻中的一个——身为独子,年龄34岁,烧盐工龄14年的他,年复一年在作坊里重复着烧盐、铲盐、淋盐、抬盐等一套看似枯燥的程序,脚步始终就没有跨出川南板块,工作以来从没有享受过大假之愉……

 

从烧盐匠到烧盐工

 

“匠”本义是木工,一般指有手艺的人。但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凡称之为匠者多被理解为泥瓦工、木工、石工等靠体力活维持生计的人。正是在这样一种狭隘价值观念残存的年代,20岁的游强走出四川省盐业技工学校,鬼使神差被安排进了当时大安盐厂下属的燊海井当钳工,几个月后由于单位体制改革,他被调到了“烧盐匠”岗位。

“我在技校学的是轻化工工艺专业,根本就没有想到毕业后会当烧盐匠。我外公、父亲都是盐业工人,我妈也是烧盐的。大家都知道烧盐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当时我毕竟还算是有点文化的人,被安排到了这样‘卑微’的岗位上,说实话,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想过放弃工作。”谈起当时抉择职业时的心境,游强非常感慨。

虽说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作为“盐三代”,在他脑子里,不仅清晰刻下了儿时母亲在盐锅前烧盐的记忆,而且在自己的骨子里更是流着盐工的血液,他选择了坚持这份工作,按部就班在新岗位上听师傅安排、指导。由于劳动强度大,游强的背都有些微驼,双手提前被附着了厚厚一层茧。“在技校的同学中,就我一个人当了烧盐匠。工余和朋友喝酒划拳都不好意思把手伸出去,和同学们光生白嫩的手比,我还是有点为自己的工作自卑。而每每被问到职业的时候,我都说我是‘锅儿匠’,只是锅铲比很多人的大点”,游强调侃回忆。

调侃归调侃,现实工作中的游强不是那么轻松和自在:他所在的生产车间,蒸汽弥漫,高温袭人,常年穿上衣的时间不到一半,休息用的座椅已经被汗渍熟透,手机用胶套包严,夜班打盹儿的阵地就是两块随时收放的木板。

“娃儿参加工作14年了,从来就没有踏出过川南几个城市,除夕晚上都要坚持生产!每天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烧盐、铲盐、淋盐、抬盐。大假时候就是盐工坚守岗位用不停生产的方式接待游客”,现年61岁的游强母亲郑淑琴为自己的独生子这样一份坚守感到一阵自豪。尽管如此,让游强没想到的是,渐渐的,他竟然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不为别的,每天都有人来参观,眼里满是好奇,还有人对他竖大拇指,这让游强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不再为烧盐匠自卑,而为自己是一名烧盐工自豪——我是新时期的盐业工人!我是盐文化的传承者!

 

从烧盐工到传承者

 

时间如流水。一晃,当初那个20岁的小青年,在燊海井低压火花圆锅车间已经干了14个年头了,虽然每天与卤水、灶笼子、铁铲、烟子扁、盐竹包、磨盐扁等打交道,他却乐在其中,并从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全国仅存的手工制盐作坊是燊海井,且以燊海井为主要载体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已被颁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燊海井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筱娟介绍。换个说法,全国只有燊海井在保持低压火花圆锅制盐生产。“如果过去的制盐是一种单纯意义的生产,那么现在的传统制盐技艺便是一种意义非凡的延续和传承。”作为全国8名传统制盐工人班长的游强对班组员工角色这样定位。

现在,燊海井每年固定产盐800吨,每烧一锅卤水的时间几乎固定,每锅卤水的产盐重量基本固定,每道作业程序同样固定……面对这么多的固定,笔者武断发问游强,“这样的作业还有什么技艺可言?”殊不知,这是一项没有教科书,没有现成经验的特殊技艺。郑淑琴说,手工制盐自古就没有经验教材,很多诀窍在书上找不到答案,都是通过师傅口口相传,再加上新盐工的悟性。难怪,在燊海井制盐车间内部,游强还有一套完整的节能指标、产品质量指标考核体系。

游强表示,作为家族里的第三代盐工,他没把制盐当做一门谋生职业,而是当作一项事业。他坦言,如果有可能,还将把工作经历、感悟形成文字,让这份渐行渐远的记忆得以传承。现在,他正带领7名组员潜心研究手工制盐技艺。

 

从传承者到传播者

 

众所周知,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大井。食盐,又是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料。随着燊海井知名度的不断飙升,《直播中国》《远去的味道》《川菜的品格》等大型纪录片相继拍摄、播出,其父母亲也多次接受记者采访,家人制作盐帮菜的场景也被媒体再现。游强内心有了不小的成就感。点点滴滴的积累,升华着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尊敬。游强慢慢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不单单是烧盐这么简单。“越来越多的人来看我们制盐,尤其是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我们合影,还经常问很多关于盐文化的问题。我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新时期的盐业工人了,更是盐文化的传播者。”

游强及他的组员感觉到了岗位职责的特殊性。自己有关盐的知识还很浅薄,需要加强学习,增加对自贡盐业历史的了解。游强带领他们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向前辈请教制盐技艺、听老年人讲述自贡的盐故事、请专家讲授盐文化。现在,与游客交谈时,游强可以侃侃而谈、论古道今,他希望每一个游客都能领略到古老制盐的智慧和韵味。

据燊海井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筱娟介绍,尤其是燊海井在《舌尖上的中国2》节目亮相后,燊海井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参观,尤其是参观现场制盐技艺更受青睐,8名现场生产的盐工更是大伙“追捧”的偶像。燊海井是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游强很自豪,到现在为止,传统井盐工在全国都只有八个人,我愿意和我的同伴们一起,做一个传统工艺的传承者,把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今年,“求真务实,厚德自强”的大安精神表述语已经出台,关于“自强”的诠释,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图强,永不懈怠。历史上一代代大安盐工“亭午而气不苏,夜深而汗未了”,蹬踩钻井成千上万,在大安凿出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

游强等新一代盐工正在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图强、永不懈怠”,这样一种坚定地弘扬,必将扎实推进大安区奋力崛起的追赶步伐,必将给这块古老的土地注入青春活力,使之生生不息。

 

(作者:区委宣传部理论教务股股长、《自贡日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