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4年第4期>>灯下漫笔
细节中见精神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4-05-29 16:02:42       作者:陈科       来源:区委办

前不久,与办公室同志一起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到伯延调研农村工作的情景。在看完影片的交流中,大家都有鼻子酸酸的、眼睛红红的感觉。一部朴实无华的影片将我们带到了祖辈们生活过的艰难岁月,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以释怀。回顾我们党走过的艰辛岁月,重温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主题。“细节中见精神”,影片中周总理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都让人感动和难忘,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

第一,去最困难的地方,体现出勤政为民的精神

周总理讲,“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他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然而作为“人民的勤务员”,他始终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在三年自然灾害这种极为困难的时期,他深入到革命老区伯延调研。影片中,红色老区展现出极强的革命精神,老区人民具有顽强的气节斗志,在艰难度日、无私奉献中坚定地拥护党的政策。对于执政党而言,有群众的支持才有执政的永恒。在伯延调研中,周总理白天深入到人民公社、深入到田间地头,晚上就在油灯下“挑灯夜战”、深入思考。在发现伯延镇群众粮食已经极度匮乏,“连树叶都被扒光了”的情况下,他紧急协调从军营挤出、抽调一些粮食,并迅速解决了从十几里外的水库拉水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公社食堂的“弊端”并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在凌晨三点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自己的想法,于第二天向全镇人民讲清了当前的形势和困难,“由伯延人民自己决定是在公社食堂吃还是分灶吃”。自此,拉开了探索打破统一的“大公社”制度序幕,激发了广大群众生产自救的热情,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可以说,这一改革之举,正是基于他对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的无限关切,正是基于他勤务为民的高尚情怀。在周总理身上,勤政为民绝不是一句空话。他把“勤政”“为民”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践行到自己的工作之中,他是与群众“一起干、一起苦”的典范。

第二,掌握第一手资料,体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然而,只调查、不研究,或者调研不深入,也没有发言权。周总理作为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在调研中务求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精神。在伯延调研时,他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给自己“限定调研时间”,面对公社书记了解调研安排时,他讲的是“没有搞清楚情况,就不离开”。他没有因为基层的“周到安排”而陷入“被调研”的误区,而是深入田间地头看情况,路边“树上的叶子光了”都会引起他的关注和思考。影片描述了他在与群众共同劳作后,中午回公社途中,站在山顶上往下看,在看到有的房屋上“炊烟升起”时,他急速赶到,并与这户不肯入社的“落后的光棍”谈话。谈话中,一句“我们是同时代的兄弟”打动了“落后的光棍”,使他掌握了在公社问不到的真实情况,打破了“被调研”的僵局。我想,没有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没有这种一心想掌握真实情况的忧思,周总理可能也会“被调研”,也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不到群众的真实想法。当下,形式主义之风未除,求真务实的精神更加可贵。作为党委办公室人员,我们如何克服形式主义,特别是在调研中如何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力求谋之有方、参之有道,需要认真的向周总理学习。

第三,不“不懂装懂”,体现出谦虚谨慎的精神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的要通过学习把它弄懂,不能不懂装懂,这是对我们公务员的基本要求。翻阅5060年代的历史,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刚刚完成,我们党的政策正经历“大跃进式”的调整。这让党中央特别是智慧的决策者们忧思。周总理深刻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他在想,一些“一大二公”的制度是否都像宣传的典型那样,“人民公社”“大食堂”到底都有哪些问题?这都是周总理伯延调研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住在家中”“吃在公社”,有活大家干、有饭大家吃,仿佛是“公有制”的特征,而且创造了诸多典型、放了许多“卫星”。现实情况究竟如何?则是周总理需要直面和回答的问题。影片中,他在公社召开专题座谈会,不断鼓励大家讲真话,对一名老支书对党讲真话尤为肯定。座谈中,“拉水的”的张二廷一句“总理啊,如果再这样下去两年,连你也会没有吃的”更让他警醒。显而易见,周总理是带着问题来调研的,他非常想搞懂“人民公社”都有哪些问题。因此,他谨慎的倾听群众的发言,深入掌握真实情况。影片中,在他与群众一起“插苕秧”的场面,村民告诉他“苕秧要横着插不能竖着插,要浅插不能深插”,对此,周总理讲“看来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学问”。这些细节何尝不是告诉我们,做事要谦虚谨慎,不能不懂装懂。然而,现实工作中,我们不懂装懂的情况还比较突出。如何才能做到不不懂装懂,影片以周总理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走群众路线,向群众学习”。

第四,公私分明,体现出严于律己的精神

共产党人要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这句话用到周总理身上,很恰当,很自然。周总理曾讲,“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影片中,尤为让人难忘的是他在吃饭时的“两次迈进门槛”。第一次,是刚到伯延公社,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他刚要迈进门槛时,看到餐桌上红烧肉、鸡蛋等“丰盛”的午餐,他一下退了回来,在知道这些都是公社为他准备的“特殊待遇”时,他面色冷峻,提出批评,对大家讲“毛主席已经很久没有吃肉了”,随即与大家一起到大食堂吃,让食堂把这些煮大家一起吃掉。第二次,是一位曾经为刘邓大军唱过戏的老大娘在与周总理促膝长谈,预想周总理要离开时,用自己“棺材板”换回白面,为总理做了一碗拉面,并嘱咐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亲眼看到总理吃下面条,否则“死了都不会安心”。这次,总理做了两件事,一是让秘书去看大娘家“什么东西不见了,如果没猜错的话,是棺材板没有了”;二是与邓颖超大姐一起把面吃了,并且嘱咐,要在他离开后,将“棺材板”的钱给大娘留下来。革命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建设时期与群众同甘共苦,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这正是周总理的躬身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主动提出并与邓颖超商量,想为家庭困难、孩子较多而新近丧妻的村民张二廷代养一个孩子,在张二廷拒绝时,他又设身处地的为张二廷着想,没有带走孩子。这种“不以己之私”夺人之爱的高风亮节,又让人深切感到总理朴实的平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的根源都是公私问题”,并强调,“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如何严于律己,周总理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习总书记又为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

看过影片,想起了周总理讲到的一句话:“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需要我们紧紧盯住“四风”问题,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为民务实清廉”,把学习周总理的精神落实到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之中。

 

 (作者:区委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