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2年第6期>>燊海星空
老家的路
发布时间:2013-12-05 13:27:51       作者:刘义       来源:市委统战部

我的老家何市在远离城区几十公里外的乡下农村。由于地处偏远,不通公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贫穷,几乎与外面很少有来往。我依稀记得当时大人们常常用“窝屎都不生蛆”的地方来形容那时的老家。

四十年多前,我就降临在这样的一个小山村。那时村头唯一通往外面的路是一条泥泞的小路,从小我就在这条小路上爬行,蹒跚的学步走路。然后,在这条小路上嬉戏,玩耍,奔跑,度过了我寒微但却快乐的童年。

那时,老家的小路虽是一条泥泞的路,但小路旁却有着一年四季触手可及的风景。春天,路旁的地里长满了麦苗,青青的,翠翠的,油油的,漫山遍野。干田里则种满了油菜,那橙黄橙黄的油菜花正开得鲜艳抢眼,似张开的一张张笑脸陶醉在这暖暖的春光里。路边远处成群结队的蜜蜂正嗡嗡的扇着翅膀飞来飞去,忙碌着采集花蜜,似乎是想在最快的时间里把最甜的味道献给这万物复苏的春天。路的两边都种上了胡豆,已经开满了花。路边山坡斜角处,则爬满了茂密脆嫩的豌豆,那如蝴蝶般的豆角花与高低远近的油菜花和蚕豆花重叠交错,辉映成趣,组成了一幅春天烂漫的花海世界,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夏天,路边田里插满秧苗,土里栽满玉米,漫山遍野青山绿水,青翠碧绿。白天蜻蜓飞舞,蝉声嘹亮,夜来蛙声虫鸣,犬吠起伏,好一曲乡村之夏奏鸣曲。秋天,稻穗沉甸,高粱红脸,玉粒饱满,桔柚飘香,果实累累,流光溢彩。看群山在微笑,田野在舞蹈,大地一片金黄,处处歌声嘹亮,好一幅丰收在望的金色水彩图。冬天,寒风肃杀,万物凋零,细雨纷纷,四野寂静,孤舟蓑笠,独钓寒冬。但田地里时有人头攒动,迎风下地,躬耕犁行,一蓑一翁,风雨无阻。好一幅秋收冬藏的备耕图,人们迎着寒风冷雨,忙乎着盘点一年的收成,筹划着来年新的光景。那时老家的四季是如此的自然美丽,至今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比拟,无可替代。

三十年多前,我走在老家泥泞的小路上,背着书包,去到五公里远的学校上学。一年又一年,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寒来暑往,小路伴随我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光。

那时候生产队的管理一切还是集体所有,田土庄稼都是集体的,财产也由集体管理。生产队一般都喂养了十来头牛,全队两百多亩田地就靠这些牛耕作。牛由生产队保管员喂养,为牛割草料就由生产队一家一户的社员提供。当然,这些轻体力活自然就落到我们这些小孩子身上来完成。那时每天放学回家,我们丢下书包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上镰刀,背上竹筐,到村头小路旁去割牛草。当天快黑了的时候,我们一个个都迎着晚霞满载而归,把割好的青草交到生产队保管室,称重计量,登记在册,然后由保管员喂给牛吃。在每年放寒暑假后,我们学生就专干其事了。我们一个人每年要为队上割上几千斤草,交到队上后还能为家里挣一点公分,也为大人和家里减轻一点负担。那时全队都很穷,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下来,还常常食不果腹,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我家是弱劳户,队上出工得的公分少,一个劳动力供四个人,年底结算下来,我们家年年都倒补公分钱给生产队。每年队上的粮食除了交公粮后,各家各户分得的粮食不够吃,每年春节一过,都要过上几个月的“荒月”。所以,当时每学期学校都要放“农忙假”,我就尽可能的帮家里干一些劳动挣点工分,比如春天就和大人一起割麦插秧,秋天就挖红苕点小春。这段日子,也让我从小记住了岁月的艰辛、生活的不易和劳动的光荣,懂得了珍惜,懂得了努力。

二十多年前,我沿着这条小路,去到老家外面更远的地方上学读书。这期间,虽然不能天天走过那条小路,但它却常常在我的脑海里默默地激荡,暗暗地给力,伴着我度过了在外艰苦的求学时光,让我感到温暖,感到力量。

那时每次放假回家,看到的是家乡一天一天的变化,一年一年的进步,人们一年一年的生活好转,家乡面貌一年一年的改变。老家的小路也开始加宽了,变长了,更好走了,下面安上了片石,上面铺上了碎石,变成了可以通农用车的“机耕道”。虽然泥泞,虽然曲折,虽然不平,但那时人们外出交公粮、买肥料、卖肥猪、购物品等比以前方便省力得多了。队里的土地已全部包产到户分给群众了,大家干起庄稼来特别来劲,每年种的粮食不仅吃不完,而且年年有余粮,告别了上年不接下年、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荒月”日子。家家养了大肥猪,年年都有饱肉吃。还有人开始带头到外面去打工了,每年赚上大把大把的钞票回来补贴家用,甚至添置时尚的居家用品,人们的脸上开始露出希望的微笑。老家开始在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变了。

后来的二十多年间,我在外面有了工作,再后来又有了自己的新家,回老家的时间就少了,但老家的路却成了我一直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它。最近几年,一到清明节,我就迫不及待的踏上回老家的行程。老远老远的,乡亲们就打来电话,自豪地告诉我说:现在回来巴适了,车子一脚就可以开到家门口了!的确,现在回到老家,走在老家的路上,我感慨万端。

如今老家的路,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更直、方便、快捷的水泥路,不仅路修到每个生产队的村庄,而且一直直达每个村民的家门口,可以“风里来雨里走,不怕出门摔跟斗”。村民们曾经盼望的“雨天不湿鞋,晴天跑得快,不晴不雨做买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现在到乡上赶场赶集、外出办事、走亲串友、买卖交易、修房造屋、婚丧嫁娶等等,都是车来车往,一路通畅,彻底告别了坑洼不平、晴通雨阻、肩挑背磨、路滑难走、深一脚浅一脚、费时费事费劲的日子。

如今老家的路上,跑着各式各样的车,来来往往,时时奔忙。有大车,有小车,有轿车,有货车,有外地来车,有村民从来不曾见过的好车。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由于路好了,交通方便了,许多村民自己也买了摩托车和三轮车,还有的买了小车和货车跑起了生意,开始利用这么好的交通条件做一些买卖,增加点收入。他们开始懂得了经营,知道了赚钱,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出去,把外面的好东西买进来。从他们忙碌的身影可以看得出,他们肯定收获还不小。

如今老家的路旁,我们看到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一楼一底的“小洋楼”,也有三层和四层的,甚至也开始出现一些造型新颖的“小别墅”矗立在路的两旁。这些年来,咱们农村老百姓不仅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房子,而且居住的品质也在逐步改善。路两旁的人家基本上都用上了自来水,安装了天然气,看上了闭路电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早已进村入户,实现了全覆盖,甚至多数老百姓还可以宽带上网了。村民真正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房前门口,四通八达”和“做饭不用柴,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洗衣机器来,龙门阵摆到国外”的新生活。再加上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老百姓逐步实施了“一建五改”,用上了沼气、太阳能,洗上了淋浴及水冲式厕所,生活的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和富足。

老家的路,从小路变成大路,从土路变成水泥路,从短路变成长路,它记忆着老家的往昔,记录着老家的迁变,记载着老家的美丽,记述着老家的开怀,记想着老家的幸福和未来。

老家的路,是乡亲们的方便之路,舒适之路,快捷之路,更是信心之路,翻身之路,致富之路。它曾经走过了彷徨,走过了“弯路”;也曾走过了苦难,走过了贫穷;更走过了光明,走过了希望。它不再是曾经“窝屎不生蛆”的地方,它演绎了并正在演绎着一幅幅希望的田野图,一张张美丽的幸福券。

现在,老家的路,不仅通达十里八乡,而且可以直通区上,直达市里,甚至连通省城,通向北京,乃至整个五湖四海。

老家是我一生的惦记,老家是我永远的牵挂。每当夕阳西下,我常常会情不自禁的一遍又一遍唱起那首美妙的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幸福的笑意写在脸上……

祝福老家的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通达,越走越平安,越走越顺利,越走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