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最怕别人问我,最近都写什么?当我回答最近在阅读的时候,我多么盼望那人接着问,读了哪些书?
2009年末,与一位爱读书的朋友喝茶,他提到了好多书,好多作家,我只是惭愧地低着头说,听说过,听说过。于是我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不读书也能写文章?第二,为什么我的文章不会被历史记住?
作家与写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手,顾名思义——用来写字的手。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仿照;就像长大以后写论文,剽窃。真正的写作,是与灵魂有关的。我笑着对朋友说,我是速成班的学生。我写小说集那会儿,读的书差乎人意,杂志,永远都是杂志,看得快、学得快的终究是过眼云烟。历史记住的,是包含着沉重的生命感的文字,我特别欣赏罗素的一句话,“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关于读书,我认为是建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世界的过程。我们读的书多了,就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就不会被寂寞孤独所屈服,心灵的富有其实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力量的王国。我读,故我在。
第一,一定要读哲学。这种“爱智慧”的思考,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得不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第二,生命中不能没有文学。在小说中读到了真、善、美,读到了作家通过语言向人类的想象力挑战。我喜欢的文学作品很多,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王朔、张爱玲、三毛……常常让我沉醉在哪些文字里不能自拔。第三,浅读心理学。像弗洛依德这样的心理学家,他拆解的是人的意识的存在,探寻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究竟怎样协调运行的,是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
关于写作,我认为是一个人是梦之所向的实现。想想我们最初的爱上写作,那是看着自己的文章印成签字时的骄傲,听着别人对你的赞美时的愉悦,觉得人生因此而变得有价值。十五岁时的一篇日记一直保留至今,“我希望长大了能当一名作家,可以不去管那脏的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写了很多年,发表了不少文字,获得了一些荣誉。于是便以为自己很成功,很有成就。似乎在喧嚣的尘世中折射出一丝亮光,足以照亮自己那肤浅而得意的笑容。然而通过不断的阅读后,再检视自己,却发现有价值的文字并不多,就像是一堆堆摆放在街头的赝品。
关于人生,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略萨在《文学与人生》的演讲中说,“没有文学的世界,是没有教养的世界,野蛮的世界,缺乏情感,笨嘴笨舌的世界,无知愚昧的世界,是没有激情和爱情的世界,可以描写成恶梦般的世界。”一部作品就是一段人生,对作家而言,作品就是自己精神的自叙、人生的理解和超越;对读者而言,在阅读中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思考和顿悟。
我认为人生是不完美的,人之痛苦,是欲望的无所满足。之前读过《文学与人生十五讲》,也认可其中讲到的“文学对人生的补偿作用”。在文学中我得到了信仰、自由、爱情,我为之而感到满足。
我愿用阅读、写作、思考来实现人生,如那光照着我。那暖,那柔,那热烈与希望,将一本也许叫做《浅爱》变成《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