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全局,坚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环境优化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支撑,努力克服发展空间制约和企业外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4.61亿元(快报数,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以下简称增长),增速比全市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9亿元,增长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6.55亿元,增长20.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0%,拉动经济增长1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7.37亿元,增长1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5%,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面对春季低温、夏旱连伏旱的影响,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抗灾救灾,努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0.69亿元,增长3.3%。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紧紧围绕培育壮大传统优势工业,狠抓规模工业企业培育和发展,着力破解工业落地瓶颈,牛佛沱江工业园规划工作全面启动。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84户,实现总产值290.42亿元,增长35.7%;实现增加值93.64亿元,增长33.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77亿元,增长41.8%;实现利润24.25亿元,增长107.6%。利润增长速度分别比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高71.9、65.8个百分点。在84户规模工业企业中有81户盈利,盈利面达到96.4%,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消费需求较为活跃。不断加大专业市场引进、建设和培育力度,川南家居城、牛佛商贸一条街顺利推进。川南皮革城项目一期工程正式营业,人民路、仁和路等区域商圈的人气不断增强,为我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4亿元,增长18.5%。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3.10亿元,增长22.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87亿元,增长18.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75亿元,增长16.8%。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继续采取重大项目推进会、联系会、现场会、协调会以及跟踪督查等形式,加大项目问题协调解决力度,促进了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2亿元,增长33.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16亿元,增长30.4%;第二产业投资23.21亿元,增长35.0%,其中:工业性投入23.21亿元, 增长36.0%;第三产业投资19.65亿元,增长52.7%。
——民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1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12亿元,增长18.6%,高出GDP 增幅2.1个百分点,比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幅高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7.42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16.84亿元,增长11.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8.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已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据城乡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95元,同比增加2048元,增长13.8%,增幅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731元,同比增加981元,增长17.1%,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去年提高4.9个百分点。
2011年,全区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较为平稳,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极为不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近年来,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但结构确越来越不合理,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二是工业发展步履维艰,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近年来,受市上工业空间布局影响,我区工业投资项目落地难、发展难、扩张难,几年来没有一个起骨干支撑作用的新项目投产。且现有骨干企业外迁呈蔓延之势,如华西能源、川力实业、川润、东方彩钢等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逐步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企业资金紧张,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大了微小企业贷款的难度;企业间应收账款净额大幅增加,使得资金周转不畅;国家频繁实施信贷调控,市场资金价格持续上涨,融资成本逐步提高,增大了企业成本;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经济的平稳发展,如不及时研究并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区“十二五”发展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