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上一篇: | 村民巧走致富路 沱江河畔花椒香 |
新店镇原名新店铺,是大安区远郊乡镇之一。初到新店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不大的街面上,随时可以听见一声声的“唰——唰——唰——”机器摩擦声,随处可以看见一间间的手套加工作坊,一批批女工穿梭于机器周边。“新店铺的菜比周边的贵”、“新店铺的‘消费水平’比较高”,这是“新店人”的共识,其原因就是“手套加工业”。
自何院村4组村民林世轮1982年引进第一台手摇式机开始手套生产以来,新店镇手套生产“企业”从无到有,从1户发展到52户,销售收入从不到1万元发展到如今2000多万元,就地转移劳动力达到近2000人,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新店场镇及农村这些不起眼的一间间小小的“作坊企业”,构建起了新店镇“藏富于民”的社会实际,促进了新店镇的繁荣和稳定。手套产业为什么能在边远的小乡镇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其间经历了怎样过程,其中的某些因素能否给我们的经济工作以更多地借鉴,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许多有识之士试图破解的“达芬奇密码”。
到新店镇工作两年多以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也一直在观察,并试图通过分析新店的手套发展史,探寻新店镇手套产业发展的“达芬奇密码”。借《大安》改版创刊之际,我想把自己搜集的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分享。
从1982年到2012年,新店镇手套的发展历史大概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当好“守夜人”,构建发展空间
1982年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新店镇手套产业的自然发展期,也是新店镇手套产业发展到今天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在这一时间段充分当好了“守夜人”的角色,效果明显。“守夜人”是政府对经济的第一职能,守护不是不管,而是只管自己该管的事。区、镇两级政府在这一段时间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要招商,把企业带进来;二是做好了维护稳定、维护公平正义的环境等公共管理方面的工作。
新店手套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当时被称为初期的“温州模式”,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然发展模式。1982年,在甘肃酒泉当兵回来的何院村4组退伍军人林世轮,在几个朋友的鼓动下,在成都引进了2台手摇式手套平口机,开始了手套生产。由于门槛低、效益明显,附近的村民也相继地参与进来。到2002年,达到生产高峰,带动了200多家农户业主从事手套生产加工、销售业务,各种手摇式线手套平口机、罗口机设备达到1200多台,日生产量可达12万双以上,产品远销昆明、贵阳、重庆等省外城市和成都、宜宾、泸州、南充、乐山等城市及周边地区。从事手套产业生产、加工人员达3000多人,为农民增加务工收入400多万元,手套业主也为此获得较好收益。
新店镇的这些微型“企业”(实际为作坊),虽然小,但反应灵活,门槛低,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亚于大中型企业。这种自然形成的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逐步形成规模。初期的新店镇手套产业,就像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河北保定白沟箱包市场一样,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力推动下,创造了一个小小的神话,其核心正是区、镇两级政府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智慧、给予企业自由发展空间的结果。
二、当好“牵头人”,创造良好环境
2003年到2006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新店镇手套产业的巩固发展期。在此时间以前,新店镇手套产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发展到如此规模,全靠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无序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技术设备落后、恶性竞争、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混乱等等。时任新店镇党政“一把手”的王旭华、李刚两位领导高度重视手套产业发展,下决心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带领党政一班人,致力于发挥环境打造、政策争取“牵头人”的作用,把规范、引导手套产业有序发展作为政府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的镇党委、政府意识到手套发展的诸多问题,多次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处汇报手套发展思路,寻求支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等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带队到新店考察,现场办公。区政府办、国税、地税、工商、财政、商会以及工商联等部门,相应出台和逐步落实了新店镇手套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一是抓培训引导。召开15次不同范围的业主座谈会,举办了5期手套产业培训班,增强手套生产业主的法律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抓组织推动。通过建立手套协会,以“党委+协会”形式,探索解决20年以来的“散、乱”局,从组织上给予了必要的保证。以张孝荣(民间称“张二哥”)为代表的一批手套销售经纪人开始展露手脚。三是抓创业行动。区政府为手套产业提供了连续2年100万以内的贴息贷款。通过近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全镇掀起了以“规范生产、大胆创业”的新店手套第二次创业高潮。
最终,在镇党委政府的牵头协调和区委、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各项推动措施迅速到位,使得手套产业进入了巩固发展期。一是行业规范进展迅速。2004年组建的新店镇手套产业协会,获得由市委、市政府颁发的2004至2005年全市20个重点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一。在协会的引导下,18户办理了个体工商执照。二是技术升级开始实现。在贴息贷款等政策的支撑下,全镇70多户业主先后投资300多万资金购置了270台自动手套机投入生产加工,手摇罗口手套机逐步退出舞台。三是产出效益明显提高。通过规范和技术改造,手套销售收入得到了稳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2006年前后,新店镇的手套在市场急剧萎缩的情况下,一直保持在年产量2000-3000万双,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
这一阶段,在镇党委、政府的牵头协调下,实际解决了新店镇“微型企业”最重要、最需要的环境问题。
三、当好“指路人”,形成向心力
这一阶段从2007年至今,处于新店镇手套产业发展的转型期。
新店镇手套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政府放权、扶持的结果。粗放式的管理发展到一定时期,制约效应会越来越明显。2008年是新店镇手套最困难的时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的整体不景气使得新店手套产业原有弊病呈放大趋势显现出来。一批业主承受不住压力开始转业,2010年市场回暖后,以陈正平为代表的“大小陈五”业主开始做大,但规模小、产能落后、组织松散、资金紧缺等矛盾始终伴随其中,如无人“指路”、引导,或许终有消亡的一天。政府或许可以在“引路人”或“指路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整合部门力量,引导业主规范发展。产业发展,前期靠的冲劲,后期靠的管理。20多年来,经过多次博弈,鉴于手套加工业利润率太低(仅4-5%),许多业主的工商执照等方面不健全,税务手续不完善,致使管理难以到位,成为遗留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按现行政策,整合相关部门力量,以“帮忙不添乱”、“富民惠民”为基本出发点,在办证、办照、定税等方面制定特殊扶持政策,逐步支持并引导其规范发展。
二是争取扶持政策,引导业主做大做强。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微型企业的扶持政策,包括提高税收起征点、放宽银行贷款限制等等。继2005年区上出台扶持政策后,2011年,市委办公室帮扶新店镇,又落实了一年的贷款贴息政策,一批手套业主借机更新了设备,提高了产能。下一步,为整合和鼓励业主做大做强,一方面,迫切需要加大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放宽限制,鼓励现有大业主更新、添置设备,做大产业,提高赢利水平,逐步走向规范化;另一方面,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尝试引进项目业主,兴办龙头企业,整合现在手套加工业主力量,做强产业。有了大的业主,产业才有“主心骨”,才有对接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是发挥组织作用,引导业主整体发展。手套协会在开拓市场、协调内部矛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运转难度较大。当前,迫切需要政策支撑,多角度加大宣传力度,以发挥协会和专合社的作用,在品牌建设、兴办企业方面入手,整合业主力量,提高品牌竞争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政府和部门可以尝试入手的几个途径,但知易行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可铸就的,“引路人”、“指路人”作用的发挥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不能变“指路”为“带路”,颠倒主客体关系。不管“度”的把握有多么困难、作用的发挥有多么不容易,基层政府、相关部门都有责任当好产业发展的“指路人”,这是使命之所在。
言而总之,手套产业作为新店镇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惠民产业,发展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它能发现到今天,创造千万元、上亿元的财富,与区委、区政府和新店镇党委、政府打造“重商、亲商、扶商”软环境的一贯思想是分不开的。目前,国家加大了对中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为推进“两化”进程、建设“五个自贡”,打造“一城一中心一目的地”,明确提出并出台了营造“重商、亲商、扶商”环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店手套产业的发展历史,印证了区委、区政府决策的正确性,也强化了新店镇党委、政府打造“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软环境至高点的决心。作为一名正工作在新店镇的基层干部,我既感到荣幸,更感到责任重大。新店镇手套产业从1万元产值发展到2000万元,来源于市场经济规律的无形推动,来源于群众的智慧和双手。我们必须把“守夜人”、“牵头人”、“指路人”的措施综合运用好,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保住和扩大几代人辛勤努力的成果。同时,只有深刻领会区委十次党代会报告及效能建设工作会的精神内涵,将手套产业发展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工作中,才能具体指导实际工作,才有可能突破新店镇“三不挨”的区位劣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路长且阻,但责无旁贷。
上一篇: | 村民巧走致富路 沱江河畔花椒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