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您是第 1502652 位访问者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5年第3期>>缅怀烈士
红梅傲雪映丹心
——从江姐生平看女性共产党员的精神特质
发布时间:2025-04-03 13:16:20       作者:郑小林       来源:区委党校  点击次数:23

中共大安区委党校教务股副股长、高级讲师 郑小林

 

回溯历史洪流,在那风云激荡的岁月,一位红岩英烈如璀璨星辰照亮暗夜,她毅然抱定个人“向死之心”,矢志不渝地为万千大众奋力争取“活的生机”,她,正是江竹筠,人们心中无比崇敬的江姐。江姐的一生,是革命理想与人性光辉交织的史诗。她的精神特质不仅镌刻着共产党员的信仰底色,更折射出近代中国女性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觉醒、抗争与奉献的独特光芒。

一、觉醒:近代女性意识的破茧与成长

江姐生于1920年,这一时代正值中国女性从封建枷锁中觉醒的关键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不仅撼动了旧社会的根基,更催生了女性群体的思想解放。江姐的成长轨迹,正是这一历史洪流的缩影。

得益于家族开明教育,江姐自幼接触进步思想。其父江上林不甘困守清贫,以敢为人先的血性为女儿埋下勇毅的种子;其母李舜华则以传统美德与严格教导,培养她自强自立的品格;其外公李焕章思想开明,打破“男尊女卑”的桎梏,将八个子女悉数送入教会学校,赋予了江姐自主意识与独特思维。小姨李泽华给予的启蒙教育,连同在自流井街头目睹的贫富差距景象,在江姐心中镌刻下改变“富人耽于享乐,穷人饱受疾苦”这一不公社会现状的朴素责任意识。

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是江姐阶级意识觉醒的起点。8岁时与母亲一起背井离乡,逃荒到重庆,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10岁进入重庆大同袜厂后,江姐目睹劳工的苦难与剥削,亲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这段经历不仅加深她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更埋下革命的种子。12岁被送入重庆私立孤儿院小学后,江姐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并在小学老师丁尧夫等人的引导下,首次接触共产主义思想。丁老师被捕事件,让她深刻认识到共产党的崇高使命,从此立下“为拯救中华民族而牺牲”的誓言。

纵观中国近代以江姐为代表的女性中国共产党员群体,回溯其生平,无不是或多或少地接受自清末民国以来逐渐发展壮大的新教育或者社会教育,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影响,并在此思想的影响下,走上共产主义道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江姐”们扛起了民族复兴的大旗,突破“三从四德”束缚,摆脱封建家庭的阻碍,积极努力探索一名女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她们的觉醒,既是个人对压迫的反抗,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斗争:革命洪流中的智慧与担当

思想觉醒的江姐,并未止步于个人成长,而是毅然投身革命洪流。1939年入党后,她辗转于中华职业学校、重庆妇女慰劳总会等地,以教师、联络员等身份为掩护,在白色恐怖中开辟红色阵地。

1943年,江姐接受党组织安排,与彭咏梧假扮夫妻,建立重庆市委秘密机关。面对这一特殊任务,她克服心理障碍,以“革命需要高于一切”的信念全身心投入。两人在工作中默契配合,并于1945年正式结为夫妻。然而,革命与母职的冲突随之而来——为全身心投入斗争,江姐在生下儿子彭云当日毅然选择绝育。这一决定,不仅是对传统母职的超越,更是革命女性“舍小家、为国家”的悲壮写照。

1948年,丈夫彭咏梧牺牲后,江姐强忍悲痛,选择留在斗争前线:“我应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她变卖家产、告别幼子,以孤勇之姿直面生死考验。

在激荡的战争年代,以江姐为代表的知识女性们敏锐捕捉到了历史的方向,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紧紧相连。明知前方荆棘丛生,却依然选择以柔韧如竹的姿态,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书写担当。这些抉择背后,是近代中国女性“英雄为国就忘家”的爱国情怀,是“革命何须问生死”的凛然斗志。

三、坚守:信仰淬炼下的忠诚与无畏

19486月,江姐被捕入狱。面对老虎凳、辣椒水、竹签刺指等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她的无畏感染了整个渣滓洞,狱友们写下“像你一样勇敢、坚强”的誓言,何雪松更以诗赞颂:“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在生命的最后17个月,江姐仍以行动诠释信仰:组织狱中学习、策反看守人员、总结党建经验。她口拟的“被捕前的总结、被捕时的案情应付、狱中学习情形”等大纲,为“狱中八条”奠定思想基础。即便预感死亡临近,她仍写下绝笔家书:“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回望中国近代史,以江姐为代表的女性中国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她们从柔弱走向刚强,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韧铸就忠诚丰碑,用“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执着诠释奉献真谛,把“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淬炼成生命底色。这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璀璨的巾帼之光。

四、传承:精神丰碑的时代回响

江姐牺牲于19491114日,未能亲眼见到新中国诞生。但她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小说《红岩》、歌曲《红梅赞》、红色教育基地的建立,让她的形象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精神丰碑。

今日的江姐故里,“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永不叛党的政治品格”四句话镌刻于教育基地,它们宛如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时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前行之路上奋勇拼搏、矢志不渝。

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更需以江姐精神品格为镜,以绝对忠诚坚定理想信念,抵御诱惑、坚守初心,以自我革命砥砺风骨操守,直面问题、刀刃向内;以攻坚破难锤炼斗争智慧,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勇担使命。

红梅傲雪,丹心映山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江姐精神品格呼唤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巾帼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责任编辑:陈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