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下一篇: | 探析青年党员突击队 助力大安区文旅产业发展办法路径 |
大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陈建伟
大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宋雅丽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四个最严”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大安街道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属地责任”,着力在健全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实效上下功夫,聚力推动常态巡查、协同共管,食品安全形势相对稳定、总体可控。
一、大安街道食品安全的基本现状
大安街道位于大安区城市核心区,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万余人,辖区内坐拥4A级旅游景点燊海井,有特色名美食火边子牛肉、大安烧牛肉、洞口井牛肉汤,有网红美食店合江烤鱼、长生面、蝌蚪鱼苗火锅,有盐帮菜系餐厅千年盐文化新地标老盐场1957等各类餐馆、餐饮店近50余家,有食品经营(批发零售)主体137家,食品加工小作坊3家,食用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同时,还坐落有机关事业单位9所,医院2所,学校1所,幼儿园2所,养老机构1所。街域内餐饮食店、食品销售点呈现出坐落分布相对较散、卫生设施相对陈旧、卫生程度相对不高、无证经营基数较大,食品安全有效监管难度大的现实状况。
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线上线下监管数据存在偏差。目前街道“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平台”数据为137家,但实际经营状态正常的仅有53家,有61%经营主体属停业停产、搬迁搬离、注销迁出等状态,有25家小餐馆已经取得营业执照仍未纳入平台内监管,实行线上线下动态有效管理还有差距。
(二)经营人员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辖区内绝大多数为个体食品经营店、小餐饮等,经营(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食品安全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日常检查中多次发现餐饮店无证经营、从业人员健康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过期等问题,经营业主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三)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较为薄弱。街道及所辖5个社区共设置食品安全监管人员6名,其中:街道1名、社区5名,且绝大部分都“身兼数职”,且食品安全监管专业知识缺乏,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局限于“看表面”,深层次问题难以发现,履责监管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况。
(四)群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不高。大安街道地处大安区旧城中心,受棚改搬迁等因素影响,辖区内居住多以老年人为主,对食品安全关注度还不高,虽采取各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但由于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接收能力较弱,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还有较大差距。
三、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建议
(一)抓实氛围营造,打好食品安全“宣传牌”。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路径,丰富宣传内容,用好新媒体平台,结合市区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以张贴公益广告、悬挂宣传横幅、开展科普讲座、食品安全“五进”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居民群众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等内容,让居民群众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真切感受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就在身边,引导广大群众关注食品安全,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监督能力,积极营造人人关注、个个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强化组织建设,选好食品安全“领头雁”。拓宽社区干部选拔渠道、创新社区干部选育机制,把热心群众服务、关心群众生活,特别是有食品安全监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遴选入社区后备干部储备库进行重点培养,并适时择优选用。建立健全学习激励机制、规范工作考核管理,加强对食品安全协管员、社区网格员及其他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锻造一支业务水平高、监管能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有效激活基层组织“神经末梢”,进一步缩小食品安全为民服务半径。
(三)创新监管方式,跑出食品安全“加速度”。压紧夯实食品安全监管“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常态化监管机制,推动食品安全“真查真管”“严查严管”落实落地。积极发挥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食品安全示范点”打造塑形象工程建设。有效运用食品安全“曝光台”“随手拍”“你点我查”等监管手段,把牢食品安全监管“质效关”,推动食品安全全链条智慧监管。探索创新“评比鞭策”工作举措,提升食品安全包保干部监管和经营主体风险防控能力,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四)做好常态巡查,筑牢食品安全“压舱石”。坚持食品安全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工作理念,健全食品安全日常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切实把牢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和入口关。突出重点场所、重要点位和重要时间节点“三重”专项巡查,强化对辖区网红餐厅、无堂食外卖餐馆以及食品网络销售店(点)等新兴业态食品安全高频次“移动巡查”监管,确保监管主体不脱包、监管责任不缺位。
(五)健全监管体系,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应急管理、联合执法、社会监督、信息处理与监测预警等工作体系。切实抓好食品小作坊、冷链物流、腌腊制品等领域食品加工、流通、消费三大环节监管,实现全链条防控、无死角监管。充分发挥“川食安”溯源监管平台作用,开展对学校及幼儿园食堂、企事业机关伙食团等重点领域食品安全远程监管和实时监控。探索建立人大、政协协同,新闻媒体深度合作的多元监管新模式,审慎处理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和群众投诉举报问题。
(六)推动共治共管,绘制食品安全“同心圆”。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两个责任”。研究制定食品安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包保网格,压实岗位职责,畅通12331、12345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及时调查处理居民消费申(投)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落实区街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单位)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强化街道间、社区间、校园间、企事业单位间的区域协作、共治共管,整合各方力量,协同做好流动摊贩、路边摊等食品安全合力监管,积极营造食品安全良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陈思如)
下一篇: | 探析青年党员突击队 助力大安区文旅产业发展办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