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下一篇: | 邓萍之歌 |
大安区关工委执行主任、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裴建成
作为江姐故里工作多年的一名老同志,对江姐有着特殊的情结。小时候读《红岩》曾被深深地感动,前几年参加了打造“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展陈,主编《大安》13年持续刊发江姐事迹和精神,2017年发起大安区关工委“江姐讲堂”,受众已达6万多人次。
2024年12月12日,大安区关工委“江姐讲堂”部分成员学习考察终于成行。先后到了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麓的白公馆、渣滓洞,红岩魂广场,第二天到了川大江姐纪念馆。收获颇多,感慨万千。
“红岩魂”广场在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修建而成。接待员小谢为欢迎来自江姐故里的客人,推迟闭馆。参观中我禁不住问了讲解员一个问题:“11.27大屠杀”,300位烈士个个英勇不屈,为何独选了江竹筠为“双百”人物?当时因时间关系来不及与她探讨,后来带着这个问题查找资料,做了一些思考分析,有以下六点理解,抛砖引玉。
一、江姐代表的歌乐山狱中斗争,拓展了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革命实践,极大丰富了“红岩精神”
(一)关于中央南方局。为加强党对国统区工作的领导,根据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1939年1月16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领导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的党组织,在统一战线、群众工作、文化工作、军事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成效卓越。南方局将国统区的共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二)歌乐山烈士与南方局。297名烈士中相当部分都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有隶属于南方局领导的川东、川康各级党组织,也有南方局直接领导的同志。如1943年9月成立的上川东和下川东特委就直属南方局领导。为加强重庆的工作,南方局于1946年3月成立了新一届重庆市委,王璞任书记,刘国定任副书记,江姐的丈夫彭咏梧为第一委员。川东地下党组织深受南方局教育培养,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川东川康地区共产党人,本身就是南方局领导的革命实践亲历者。
(三)狱中斗争进一步锻造了红岩精神。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共产党人,培育和形成了红岩精神;抗战胜利的转折关头,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亲赴重庆谈判,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红岩精神;解放战争时期,以江竹筠、陈然、王朴等为代表的关押在歌乐山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进一步锻造和凝结成了红岩精神。歌乐山烈士狱中斗争不是孤立的,而是南方局领导革命活动的重要部分,体现的正是“善处逆境、临难不苟”的红岩品质。
二、江姐“永不叛党”坚贞品格,奏响了铿锵的入党誓言,划定了共产党员的精神底线
(一)叛徒群像。1948年4月,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被捕后为求自保,供出了地下党员李忠良等人,李忠良被捕后又出卖了余永安,余永安又供出了时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冉益智。冉益智被捕后当天即供出重庆沙磁区、北碚区、城区和下川东地下党组织,致使江竹筠、李青林等大批党员被捕。面对冉益智的指认,刘国定将掌握的地下情报人员和盘供出,川康特委书记蒲华辅亲自带路到成都实施抓捕行动。这些叛变行为导致巴蜀地区两个省级党支部受到灾难性的打击,致使近百名地下工作者暴露被捕。
(二)狱中八条。重庆地下党组织的惨痛经历和教训,成为白公馆、渣滓洞共产党员思考最多最深的问题,也是他们最想向组织反映的问题。于是,一场总结经验教训的“大讨论”在国民党黑牢里秘密展开。1949年1月,江竹筠在狱中口头拟了一份讨论大纲,这也成为后来狱中八条形成的基础。重庆解放后第25天,罗广斌写成了《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报中共重庆市委。报告的第七部分“狱中意见”被提炼成“狱中八条”: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这就是江竹筠等烈士经历忠诚与背叛之后,得出的深刻警示。
(三)永不叛党。与叛徒群像形成鲜明对照的正是江竹筠永不叛党的坚贞不屈。她受尽严刑拷打和百般折磨,却丝毫没有泄露一字。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就指出,“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三次讲到了“红岩英烈”“狱中八条”。可见,坚贞不屈、永不叛党正是江姐品格的精华和核心,也是入党誓词最有力的结尾。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完善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永不叛党”正式载入入党誓词,此后党章都沿用了这一内容,成为誓词的核心。和平时期,永不叛党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江姐狱中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是她入狱前可歌可泣革命活动的发展和继续
讲到江姐,人们最熟悉的是她的狱中斗争。其实,狱中斗争固然脍炙人口,狱外革命更加可歌可泣。下面,按年度细述她入党后的革命活动。
1939年,考入中国公学附中高中部。与戴克宇、何理立等同学讨论时局和革命理想,阅读进步书刊。在李培根和戴克宇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江竹筠转至重庆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皖南事变后,她与同学何理立秘密散发中共中央南方局印制的传单,传播真理,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1941年7月,党组织派毕业后的江竹筠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被安排到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工作,与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一起宣传、动员、组织妇女参与抗战。
1942年下半年,江竹筠临时避险离开重庆,前往綦江铁矿担任会计,继续革命。
1943年5月,组织决定江竹筠与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假扮夫妻。这使彭咏梧得到了安全住处和可靠合作伙伴。
1944年,党派江竹筠去成都工作。她仅复习数月考入国立四川大学(现四川大学)农学院。
1945年,彭咏梧向江竹筠求婚,她同意并获党组织批准。婚后,她返回四川大学继续学业与活动。
1946年7月,江竹筠生下儿子彭云后休学回到重庆,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
1947年10月,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委员兼下川东工委副书记,主持川东武装暴动;11月底,江竹筠与彭咏梧离别幼子,奔赴大巴山。
1948年1月,江竹筠得知彭咏梧牺牲后,强忍悲痛,召集大家分析研究形势和对策,拒绝了留在重庆照顾孩子的安排,决定在彭咏梧牺牲的地方继续战斗;6月14日,江竹筠因叛徒出卖于万县(现万州区)被捕,被关押至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电台岚垭殉难,时年29岁。
10年如一日,江姐入狱前的革命活动,锤炼出她在狱中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四、江姐独有的女性人格魅力,形成其狱外狱中受人爱戴和尊敬的“姐”的特性
(一)才华出众,有姐的风范。她出身贫寒,自强不息,10岁就被迫到重庆当童工,12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艰难的生活磨练了她的意志和才干,面对时局变化,沉着镇静,充分显露了地下工作者的能力。在狱中没有书籍,江姐提议大家一起回忆读过的书,硬是把《新民主主义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主要内容背诵并默写了出来,发动狱友们共同努力编写语、数、外等课程开展学习交流,组织狱友锻炼身体,以迎接光明的到来,大家十分佩服她。她不仅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渣滓洞监狱的众多难友,还发展了看守黄茂才作为内线,她是彭咏梧的妻子和助手,更增加了同志们的敬重。大家不分长幼地、亲切称呼她为“江姐”。
(二)不畏酷刑,有姐的坚贞。徐远举得知她是彭咏梧的妻子兼助手后亲自审讯,试图获取地下党员名单,致使受尽各种酷刑,每次被架回牢房已被折磨得变了形,十个手指头被夹得血肉模糊。狱友们纷纷向江竹筠表示慰问和敬意,有的为她包扎伤口,有的拿出自己的慰问品,有的写来慰问信。狱友蔡梦慰写下了《黑牢诗篇》:“可以使皮肉烧焦,可以使筋骨折断,铁的棍子,木的杠子,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呵,用刺刀来剖腹吧,挖得出来的,也只有又红又热的心肝!”狱友何雪松写下了《灵魂颂》:“你又镣铐着回来了,毒刑没有屈服你的忠贞。许多同志因你的忠贞而安全了,革命工作因你的忠贞会开展飞腾。你,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的革命典型。”
(三)对人友善,有姐的温馨。关心体贴他人,是江姐团结群众开展工作的重要经验。在川大读书时,她就主动为家境贫寒的同学解决学习生活困难,争取了许多中间同学加入进步组织。在狱中,她为看守黄茂才织毛衣、拉家常,成功策反其为党组织服务。年仅20多岁的她,因乐于助人获得了“江姐”的尊称。对同志坦诚相待,处处关心,总把一些最累的、最危险的活揽在自己身上;对狱友热情关怀,鼓舞狱友乐观向上;对老彭精心照顾,想方设法、精心照料,才让曾患上严重肺病的彭云悟恢复健康;对谭竹安姐弟,她在遗书中感激、歉疚之情跃然纸上。
五、江姐的“托孤遗书”,深刻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
(一)“托孤遗书”的形成。1949年解放军捷报频传,江竹筠察觉到敌人很可能对监狱革命者进行血腥的屠杀。8月26日,在狱友们的帮助下,拖着受刑后还没有完全康复的右手,将吃饭时偷偷藏起的筷子磨成竹签,蘸着由烂棉絮灰与水调和在一起制成的墨水,在入厕用的毛边纸上,艰难地写下了这封写给表弟的“托孤”书信。通过她在狱中发展的渣滓洞少尉看守黄茂才,秘密送到重庆市中山公园里的育才小学,交给了谭竹安,现存放于重庆三峡博物馆中。
(二)“托孤遗书”的内容。在信中,江姐把三岁的儿子彭云托付给彭咏梧的第一任妻子谭正伦姐弟。“我想你决不会抱怨孩子的爸爸和我吧?苦难的日子快完了,除了这希望的日子快点到来而外,我什么都不能兑现。安弟!的确太辛苦你了。”“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地在学习,希望我俩见面时你更有惊人的进步。”“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三)“托孤遗书”的风采。满载着共产党人革命必将胜利,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坚定信念。字里行间充满着女性的细腻和真情,溢满着一名母亲对儿子如丝如缕的思念,同时也饱含对亲友窘迫生活的操心。特别需要赞美的是,遗书没有丝毫的个人哀怨和狭隘复仇,为孩子设想的人生之路也不是追求高官厚禄,而是“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书写了人性与党性相合共生的感人篇章,闪耀着革命战士所特有的人性光辉。重温江姐遗书,我们看到的是为革命理想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赤胆忠心,看到的是将人民福祉和民族命运扛在肩头的家国情怀,看到的是身处艰难险境而坚守信仰的精神境界。也正是从这封家书中我们找到了江姐永不叛党的精神之钙。
六、江姐精神离不开宣传弘扬,以此可锻造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一)离不开“双百人物”的评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中央十一部委联合开展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活动,群众参与投票总数近一亿,评选含金量是很高的。江竹筠是总数321人“11.27大屠杀”死难者中,唯一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无疑是江姐个人的优秀品质、巨大感染力和影响力使然。而江竹筠被评选为“双百”人物,又助推了江姐精神品格的进一步弘扬传播。
(二)离不开《红岩》文化的普及。一是以江竹筠为主角的经典作品小说《红岩》深入人心。首次出版于1961年12月,印刷170余次,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文字,掀起了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红岩》热。二是以《红岩》原著改编的其他文艺作品广泛传扬。经典民族歌剧《江姐》,1962年创排以来历经五次复排,累计演出千余场,被誉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典范之作;电影《烈火中永生》自1965年上映轰动全国;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文艺形式宣传讴歌江姐事迹,如歌曲《绣红旗》《红梅赞》耳熟能详,响彻祖国大地。这都是“双百”人物评选中,江姐脱颖而出的强有力托举和支撑!
(三)离不开红色血脉的传承。而今,每年11月27日前后,祖国各地约有10000人次汇集歌乐山麓,祭奠缅怀革命先烈。大安是江姐和邓萍的故里,具有独特的红色宝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前不久,省上再次明确“将自贡市大安区建成以盐、龙、灯和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这一发展定位,进一步增强了大安人弘扬红色文化的坚定自信。激励我们整合红色资源,形成鲜明独特的“大安红”。
再次凝望这座不朽之丰碑,我们试图找到300位红岩英烈中,江姐独为“双百”人物的答案;再次凝望这座不朽之丰碑,我们更加坚信江姐是高大的,江姐是永恒的,江姐是大安区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和精神动力。
下一篇: | 邓萍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