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马冲口街道党工委书记 程旭
马冲口街道办事处主任 郑燕梅
马冲口街道党政办主任 刘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区工作是具体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摸准居民群众各种需求,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马冲口街道文峰山小区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产物,自贡硬质合金公司职工家属区在此扎根,承载着几代人的奋斗记忆与深厚的工业文化积淀。岁月流转,2019年自贡硬质合金公司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成立文峰山社区,从国企管理转入到地方管理,闲置资产沉睡、配套服务迟暮,难以跟上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步伐,面对这些突出问题和需求,马冲口街道突出问题导向,在反复思索与实践尝试中,“幸福合伙人”模式应运而生,开启了企地携手、共建共享的崭新篇章。
一、党建引领筑牢根基:组织体系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织密党建网络,凝聚共建强大合力。街道秉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全力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一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合伙”单位党组织”五级组织体系,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为发挥好“合伙人”智慧力量,社区党委先后与区级机关、自硬公司、市中医院等8个企事业单位紧密携手,结对共建,104名党员满怀热忱,积极投身“进网入格”行动,精准包联60个楼栋102个单元,成为社区治理的先锋力量,同时将“合伙人”吸纳为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聚焦社区发展难题、拟举办的活动、居民的心愿需求,不定期组织联席会议,碰撞思路火花,研究措施办法。今年以来,在“合伙人”的帮助下,新增300余个停车位,改扩建的3000平方米体育场,新建7个口袋公园、中心花园,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更让老旧小区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夯实服务阵地,激活国有闲置资产。积极挖掘国企闲置资产的潜在价值,打造集“党务、居务、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5000平方米服务空间,布局幸福文峰、记忆文峰、赋能文峰、活力文峰四大功能版块。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红色家园,文化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健身体育中心则满足了居民强身健体的需求。这一举措不仅使国有资产从沉睡中苏醒,实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高效转化,更成为社区服务的核心枢纽和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居民们可以办理各类事务、参与文化活动、享受健身休闲时光,真正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温暖,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创新“合伙”共建,构建多元治理体系。探索形成以“国企给场地、政府出资金、社区来招商、居民享服务”的“自治+公益+商企+兴趣+物业+志愿”的“六位一体”多元合伙共治新模式。通过精准服务“文化共融、幸福养老、护航成长、闲有所乐”,在区文广旅游局、教体局、总工会、民政局、文化馆等相关单位的帮助下,先后举办文化节日活动30余场次,引进三方养老机构,开办公益课堂,布局合唱团、健身房、足球场、篮球场等,营造“共建家园”的文化理念,形成老年人医养结合一体化服务、幼儿寓教于乐辅导、中青年兴趣爱好聚集地服务格局。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治理的壁垒,让社区治理更加科学、民主、高效,营造出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社区生态环境。
二、平台搭建便民惠民: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与成效
便民平台畅达民意,闭环服务高效解难题。辖区热心居民和志愿服务者如同社区的“移动探头”,穿梭在大街小巷,敏锐地捕捉着社区中的各类问题。通过社区便民服务窗口和智慧小区网络留言平台,搭建起居民与社区、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居民只需轻松“点单”,问题便会迅速“派单”给相关部门,社区网格和职能部门迅速响应“接单”,问题解决后居民还能进行“评单”。截至目前,累计接单数量已超200件,成功解决了诸如毁“绿”种菜影响小区美观、化粪池外溢引发卫生隐患、“陈年垃圾堆”破坏环境等问题。这一高效的闭环服务机制,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治理的速度与温度,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自治平台汇聚民智,协商议事扎实办实事。积极鼓励国企骨干党员、退休干部发挥余热,按程序参与业委会工作,为社区治理注入新的智慧与力量。“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议事机制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表达诉求、参与决策的重要渠道。居民“微心愿”清单的设立,让每一个居民的小愿望都能被倾听、被重视。依托“网格议事会”“板凳课堂”等充满生活气息的议事载体,合理利用维修基金,解决防盗门修护、落水管安装等11件关乎居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实事。同时,完善配备的“健康三件套”“健身四件套”,为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
文化平台传承家风,文化滋养浸润居民心田。深入挖掘辖区内职工优秀的家风家教典型事迹,在传统节庆和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了100余次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故事分享会、图片展览、文艺表演等形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弘扬家庭美德,传承良好家风。这些活动如同一阵阵春风,吹拂着居民的心灵,促进了家庭和谐,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联合国企共同打造的“三线建设”文化长廊、故事展陈室和活动广场,成为社区文化的新地标,在这里,老照片、老物件诉说着往昔的奋斗故事,定期举办的老职工故事分享会、“三线记忆”文化传承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尤其是年轻人和青少年,在这些活动中深刻感受到“三线精神”的伟大力量,增强了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社区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三、资源供给提升福祉:幸福生活的全方位拓展与深化
激活经济潜能,助力社区产业增收。对辖区资源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以微利租赁的方式引入社区食堂、非遗手工、中医诊疗等多元业态。这些业态在社区落地生根,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服务选择,还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累计创收10余万元,为社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创造的22个灵活就业岗位,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帮助一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成功孵化的非遗电商主播,更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社区的非遗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升了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中医诊疗则为退休职工就医提供了便利,实现了社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为社区的可持续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强服务效能,传递公益温暖力量。始终坚守“公益服务助力社区治理”的理念,社区积极推行“公益积分”兑换制度,居民们通过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如邻里互助、关爱孤寡老人、环境卫生整治等,积累公益积分,并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社区服务,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志愿服务循环。志愿“邻聚力”行动的发起,吸引了100余名热心居民踊跃参与,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医疗健康队、社区助餐队、综合服务队等4支“睦邻社团”。这些社团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累计提供邻里互助、危树危坎排危、就业创业培训等服务100余次,惠及居民群众2000余人。在这个过程中,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社区氛围更加温馨和谐,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和社区的关爱,提升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拓宽社会效益,打造活力品质社区。按照“网红打卡地带动、好家风引领、便捷服务吸引”的创新思路,街道全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党群服务中心。通过精心设计和布置,融入文化元素和现代科技手段,党群服务中心成为社区的新亮点,吸引了众多居民和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举办羽毛球友谊赛、文化艺术展览、亲子互动等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精彩纷呈。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还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成功吸引了红福养老中心、爱妮幼儿园、便民商超等10余家单位进驻社区,形成了集生活服务、养老育幼、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先后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四川省绿色社区”,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吸引着更多人前来定居和创业。
大安区马冲口街道的“幸福合伙人”模式,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组织体系融合、平台搭建与资源供给优化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增进居民福祉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这一模式不仅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与创新典范,更生动诠释了“企地联建幸福无限”的深刻内涵与美好愿景。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它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创新完善,引领社区居民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成为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一面旗帜,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责任编辑:陈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