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3年第12期>>乡村振兴
用“三三四”工作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1-08 19:09:48       作者:李茂彬 陈科 李解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大安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 李茂彬

大安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 陈科

大安区农业农村局秘书股股长 李解

 

近年来,大安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优先”发展战略,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第三批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区,连续三年获评脱贫攻坚及后评估“好”等次,先后捧回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省级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区等一批金字招牌。2023年前三季度,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8.14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排名全市并列第三;预计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59亿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53元、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建强“三部”,奋力扛起乡村振兴使命担当

(一)建强一线“指挥部”。坚持把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总牵引,完善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7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扁平化指挥体系。在全市率先提级由区委副书记任区委农办主任,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兼任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区财政局、区交通运输局等13个重要涉农部门成立乡村振兴专班,全面加强乡村振兴组织保障。

(二)建强振兴“作战部”。建立由区委常委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的乡村振兴“1+4+1”推进保障机制。制定县级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镇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评比等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实行“台账制+责任制+销号制”管理,压紧压实区、镇、村三级责任。建立“1+6+5”重大项目推进体系,专设乡村振兴指挥部,统筹推进全域土地整治等29个涉农重大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19.5亿元。

(三)建强要素“保障部”。统筹组织、财政、自然资源等力量,选派83人轮换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54名事业人员全脱产到乡镇担任乡村振兴专干,村党组织书记中优秀农民工、致富能手占比达80.4%。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引进畜牧兽医、生物医学等领域高端人才16人(博士4人),为肉鸡、柑橘等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各类“乡土工匠”1000余人。安排乡村重点产业发展和项目用地年度计划指标5.5678公顷,占全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15.45%2023年年初预算安排乡村振兴投入1.4亿元、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长0.07%),整合专项债券、衔接项目等各类资金11.8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工作,同比增长50%

二、守牢“三线”,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石

(一)守牢防返贫“底线”。构建“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闭环机制,实行“动态监测+集中排查”,2023年纳入监测67177人,消除风险38人,全区无一户一人返贫致贫。落实产业经营、金融惠农、政策兜底灵活组合的帮扶举措,全年开展帮扶1955人次。按照“稳定省外+抓实省内+拓展就近”思路,开展面向脱贫户各类招聘活动34场,为脱贫户提供就业信息1万余条,持续组织劳务输出,开展就近就业扶持,全区脱贫人口7738人实现就业务工。创新落实产业帮扶,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以监测户为重点,以高效开发利用农村庭院土地资源为主线,以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为目标,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经济补短行动,统筹衔接资金230万元,按2万元/户的标准支持115户监测户发展庭院经济,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在“小庭院”做出增收“大文章”。预计2023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42万元、同比增长17.02%

(二)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突出“一栽两收”“一田多收”,建设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核心示范片9000亩,带动全区发展水稻7.97万亩、再生稻7.2万亩,良种覆盖率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70%以上,核心示范片两季平均亩产超850公斤,建成四川盆地“中稻+再生稻”吨粮田核心示范区。大力推广复合种植模式,打造高粱、玉米套作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片5000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9万亩。打造秋冬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示范片1450亩,亩产4000斤以上。预计2023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3.82万亩、同比增长3.57%;产量11.88万吨、同比增长7.41%。切实做好“菜篮子”稳产保供,建立生猪养殖“政策保险+商业保险”双重保险模式,预计全年出栏生猪16.69万头、同比增长1.86%

(三)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扎实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划定我区耕地保护目标26.8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23.26万亩。成功争取牛佛镇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全省仅20个),探索采用“资金整合+融资贷款+专项债券+社会资本”的投入模式,成功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申请融资贷款1.8亿元用于试点项目建设,2000亩土地提质改造等6个项目已完工,7000亩土地整理等6个项目正在施工,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受到省自然资源厅充分肯定。抢抓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建设机遇,制定出台《自贡市大安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正有序推进团结镇申家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田长公示工作,全面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同步配套田长制运行、巡田等工作制度,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截至目前实现耕地净流入1843亩。对979个行政村撂荒耕地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摸排,完成新增撂荒耕地6783.64亩整治工作。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建设15000亩,完工率100%202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任务,计划总投资4140万元,项目已于10月开工建设、已完成2500亩项目建设、占年度任务的28%

三、聚焦“四做”,全力建设特色农业强区

(一)做“大”现代农业园区,提升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契机,发布肉鸡规模养殖场建设等3项四川省自贡市地方标准,建成标准化养殖鸡棚87.56万平方米,年出栏肉鸡2800万羽,年产值达8亿元,“大安肉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规模黄羽肉鸡单体养殖基地;做实“加工+流通”文章,建设3万吨冷鲜禽肉加工及仓储冷链物流项目,继续延伸拓展大安肉鸡全产业链体系,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10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341,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成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依托大威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高标准建设青龙湖省级水利风景区和自贡玫瑰海景区,建成农业主题公园、农业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8个,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5条,实现年接待游客20万人,创成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3A旅游景区4个。

(二)做“好”利益联接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依托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立华公司,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订单式、折股式、互助式、托管式”四种模式,带动发展上下游服务公司11个、专业合作社105个,将3364户脱贫户吸附到肉鸡产业链上,实现农户代养收益2.99亿元,实现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依托“万企兴万村”活动,与四川郎酒集团下游企业签订3500万元产业订单,打造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2万亩,按照“以订为产、未产先订”产销模式,带动3.4万户农户种植酿酒高粱6.15万亩,实现产值7600万元。构建“区级服务中心+镇级服务站+村级协管员”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耕种收、销售分拣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11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保姆式服务,吸纳1000余人就地就业,带动农户创收4600万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路径。

(三)做“强”农村党组织,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党支部引领“1+N”多元村级治理体系,全覆盖设立村民议事委员会,搭建村民议事会、院落议事亭、长板凳议事会等民主协商平台;实施阵地建设三年行动,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新改扩”阵地39个,全面完成90平方米以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升级。持续优化“行政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包片(联户)”的网格党建体系,引领带动缺乏增收能力的农户以土地、政策扶持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整合220万元开展“消薄促增”行动,竞争比选扶持村6个,3个村(新店镇高峰村和共和村、牛佛镇青年村)收入超100万,示范引领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探索“村企共建、利益共享”模式,推广承接小微工程、特色种植等经验做法,通过承接产业园建设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方式,带动产业园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48万元。预计今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超3500万元。

(四)做“优”农村整体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充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产业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率、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100%93%;推广水肥一体化施肥新技术,修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理点,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76%,创成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何市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三多寨镇八甲村、何市镇蔡家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团结镇朝天村)。在全市率先成立乡镇诉源治理暨诉讼服务站,完成八甲村、红星村两个省级“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试点村建设,辖区内区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分别为77%89%,实现87个行政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法律顾问等公共服务全覆盖,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何市镇)、省级“六无”平安村11个。扎实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责任编辑:谢雨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