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您是第 1502657 位访问者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3年第6期>>村官说事
一声书记,一肩责任
发布时间:2023-07-06 12:58:11       作者:严茂慈       来源:新店镇  点击次数:530

新店镇龙晏村第一书记 严茂慈

 

领 题

 

20217月,我构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画卷,默念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牢记着“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使命任务,拿到了我的赶考试卷: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新店镇龙晏村。如何解好这道题,让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故事的开头,就在一个狭小的会议室里,我与四五十位村民代表见了面。好像一个“外乡人”坐在那里,怔怔地望着村里蹒跚的老人,质朴天真的留守儿童,在满是期盼与渴望眼睛的注视下,原本牢记于心的“宝典秘籍”,仿佛都失去了效力,哆哆嗦嗦地介绍完自己,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如坐针毡。“千条线、万根针,我现在就是针尖上的第一书记了”,那时候,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我们村有所改变。2021721日的那个早上,我会永远记住。

 

破 题

 

板凳还没有坐热,就投入到了一场由村经济联合社主导的“公司+基地+农户”的高粱收购战中。我和黝黑、精干的杨支书一道,挨家挨户上门收购高粱,尽管每天

累得汗流浃背,也毫无怨言。紧凑而有序的半个多月,我见证了每一粒饱满殷实的高粱,记录了全村324户村民共达136吨产量的希望,发出了一笔笔沉甸甸的粮款。看到那一双双刀刻般的手,一张张心怀感激的笑脸。我置身其中,自然感觉到愉悦而幸福,让我突然觉得这才是坚持党建引领促振兴最好的答案。“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我因担负摘帽“集体经济薄弱村”的使命开启驻村征程,以集体增收带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应该是找到了“题眼”。

但是,我也深深记住了收运过程中,在还未实施产业道路硬化的龙晏村3组,高粱散落一地时的遗憾,那个夏天本可以更完美的。带着这一点思虑出发,入户走访,困难慰问,唱票公开,代表选举,经济发展,村级建设,匆匆忙忙地过完每一天。如何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始终在我心里打转转。“高粱、李子、工匠队伍”,这是龙晏村2021年中省财政扶持资金确定的三大项目,更是我们村集体经济打赢翻身仗的法宝,也是我作为第一书记出现在这个考场上,答好薄弱村变强村这道题的必要条件。

 

解 题

 

202110月,几经周折的青脆李子苗终于到达山头,在茫茫大雾中,和村民群众一道种下了2500株希望。“桃三李四柑八年,好不容易流转的50亩土地,每年的流转费都是2万多,前三年都看不到成效哒!”;“疫情影响,没有到树苗基地看着,这调运的树苗,到时候结得是不是那一号李子哟?”;“现在果树种植是一窝蜂,两年后这个青脆李还卖的起价钱不哟?”——作为“一肩挑”担子的两头,那段时间我也和“大家长”杨支书一起忐忑不安。

经验不多,到处求援。一晃年底,总结时才突然发现,我们村集体经济从8千元开始,充分利用100万中省财政扶持资金,已经谱写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的新篇章。经过半年多努力,通过经济联合社运作,完成高粱丰收,0.5公里产业道路硬化,新建农业灌溉蓄水池1口、囤水田3块,初步建成50亩大青脆李种植园,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为全体脱贫户进行了收益分红。

我们年轻而有活力的“村两委”班子,继续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胜利的韧劲,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向2022的目标前进。我们在原有千亩酿酒高粱基地上提档升级,成功组织收运高粱190.8吨,较去年增长40%,发放高粱款137.5万,惠及村民347户;我们组织村工匠队伍顺利完成330口农村户厕所改造,整治撂荒地242.8亩,新修水利管网1.2公里;我们新引进产业发展带头人1名,持续保障立华养鸡一体化项目,实现年出栏肉鸡达到30万羽;我们通过“群众自治+经济联合社兜底”模式,结合耕地保护,粮油扩种,保障粮食安全等目标任务,发放大豆种350斤,土豆种7500斤,实现粮食大丰收;我们组织广大群众精心管护50亩李子种植园,加以“大豆+”、“土豆+”模式套种,示范“粮油新店、丰实人民”……我们一起在广阔的乡村中挥洒了青春的汗水。

 

交 卷

 

辛苦一年,欢喜过年。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获得了“四川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2022年度大安区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誉。岁末,我们又一次以更加幸福的大会,分红、奖励、动员,希冀新的一年。

驻村时光飞逝,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开了一朵绚丽的花。龙晏村在悄然发生变化,而我,也从一个“外来汉”“门外汉”向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慢慢成长。我既是村民口中喜笑颜开的“颜书记”,也是精神饱满的“圆书记”,却从来不被认为是一位“严肃”的“严书记”。群众的每一声“书记”都是我的责任与使命。“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希望用心用力用情地书写自己的驻村故事,谱写好我们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再次盛满我的“乡愁”。我也希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依然有人记得,有一位姓“严”的书记在这里和他们一起奋斗过、开心过。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