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区应急管理局局长 阳选刚
大安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刘明洁
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救援的协同性、整体性、专业性,提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实施意见》(川应急〔2020〕40号)等要求,大安区应急管理局把加快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于2021年10月,完成区级应急指挥场所建设(改造)、应急指挥专网扩容改造、应急通信装备配备等建设任务,
2022年12月,完成牛佛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实现与省—市—区—镇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打造远程可视化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现应急指挥、决策信息即时传输。
一、主要做法
(一)着眼平台体系全局,注重规划统筹。应急指挥专网作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载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协同会商、部分监测预警等关键业务,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安全互联。结合我区应急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了应急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立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决策、指挥、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能实现省、市、区、镇的层层协调联动功能。在平台规划设计中,把当前和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当前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又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应急管理业务的发展变化。目前我局使用应急指挥专网2条,采用上联方式与市局进行纵向组网,同时接入消防大队节点进行强化组网,提高网络接入可靠性;并预留牛佛镇网络接口,所有链路具备链路保护能力。纵向可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贯通,横向实现本级相关部门连通。
(二)着眼功能准确定位,注重平战结合。按照确保重大活动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时应急指挥、信息传输,满足多部门协同作战、协调指挥和日常调度等实际需要,目前,我局应急指挥场所初步具备综合信息汇聚、音视频会商和融合通信等支撑能力。其中包括音响扩声系统、会讨发言系统、可视化音视频管控系统、大屏显示系统、配套设备控制室及其余配套设施设备等,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提供稳定可靠、设备先进、保障有力、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场所。2022年,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向市局反馈各类气象灾害预警、泸定9·5地震、事故灾难等信息20余次。
(三)着眼应急管理数据共享,注重建设标准。根据省、市提供数据参数,我局部署安装支持单屏双流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和配套高清摄像机、麦克风设备,分别负责实时会议图像的传输和声音收集,具备1080P高清传输能力实现,并与市级视频会议平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应急通讯设备配备有对讲机、卫星电话、应急终端等设备,在应急处置中全面提升响应能力,第一时间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减少或减轻重大事故的发生。自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推进以来,我局累计投入资金170余万元。目前,使用应急指挥专网2条,配备视频设备2套、会议系统1套、显示系统1套、安防系统1套、应急通信装备20余件,有效提升了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能力。统筹区、镇重要核心设备,为实现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四)着眼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注重施工质量监管。应急平台的质量,对平台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严把质量关。首先,聘请业内权威专家,从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组织施工的全过程,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咨询。二是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招投标规定,对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三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核心硬件以高端国产设备为主,通用硬件采用国内主流设备,软件开发设计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四是高度重视系统的安全防护,从管理制度、通信手段、网络链路、操作应用和状态监控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系统安全运行。五是严格验收,局内组成验收小组,对采购清单上的物品一一试用验收,并完善相关资料,确保项目资料的规范、齐全,为后期的项目维护奠定基础。
二、存在问题
应急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区平台建设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是数字信息化基础薄弱,安全可靠性无法保障。目前应急调度指挥还处于简单的可视电话、文书报告阶段,技术落后,功能单一,只具备简单的基础设施,无法连接到所有乡镇街道,不足以支撑应急指挥信息网、物联感知网的部署实施,远不能满足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需要。目前除核心交换机外均为单一设备,无相关冗余,无灾备,存在较大的单点故障风险。亟需建设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指挥能力和应用水平。
二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防汛、防火、气象、交通、通信、电力等部门技术手段采用不一,信息化工作支撑模式不一,数据资源缺乏建设标准和规范依据;各级、各相关部门均积累大量的信息数据资源,缺乏统一标准,未能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应急管理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模式。
三是系统智能化程度较低,缺乏稳定数据源和数据。目前现有应急指挥平台没有分析能力,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进度较慢,技术与业务融合度不高,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消防、水文监测及防范以人工信息传递为主,缺乏对重大危险源、防火重点单位等有效的实时感知监测手段。
四是应急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既是大安现状,也是当前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面临的普遍问题,从事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少,专、精、尖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专业技术能力、运维保障能力有限,软件开发商技术和水平参差不齐,软件运维能力欠缺,难以满足当前应急管理数字化工程建设迫切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强化数据驱动,提升决策分析能力。创新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强化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加强日常监测监管,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和消除隐患,推进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着眼于日常的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深入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规律,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突发事件防范及应急能力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是强化智能研判,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各类应急专家库,建立专家技术咨询制度,加强应急资源和专兼职救援队伍管理,打破以往应急指挥各自为政、缺乏协同联动、龙多不治水的弊端,实现应急管理系统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统一协调联动,保证政令畅通、指挥有效,实现灾害救援应急指挥一体化,提升应急指挥救援水平。
三是推进智能创新,提升救援实战能力。建立健全各级应急预案体系,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事故灾害应急处置、应急物资保障等系统,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形成具备“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注重扁平高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贯彻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部署,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依托省、市政务外网和政务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应急管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政务协同系统,实现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使人民大众实时获取应急通知信息、政务公开信息,及时获得应急救援、物资救助,确保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审批办理的流程、结果信息即时可查可用,做到办事过程公开,方便群众监督,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推动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的形成。
(责任编辑: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