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我们迎来了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征程的首个春节,在确保安全防疫前提下,一些外地务工打拼的乡亲们回到故里与亲人团聚。他们站立大安深情而起伏的热土,喜看家乡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挺进,回报桑梓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本期《大安》刊登《坚持“五个聚焦”扎实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一文,就旨在鲜明一个迫切的主题:返乡农民工兄弟,大安欢迎归来兮!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持续推进大安乡村振兴战略,用好优秀返乡农民工是不二选择。
——返乡农民工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2021年,全国1420万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9万元,为乡村产业振兴找到了突破口和发力点。多年来,我区一些曾在大中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带着技术、项目、资金和营销渠道返乡创业,为大安乡村注入了产业的生机和活力,支撑起了我区农村诸如生猪、肉鸡等养殖业,花椒,柑橘,高粱等种植业的发展,成为我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返乡农民工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排头兵。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多数返乡农民工的根在本乡本土,通过多年外出务工打拼,不少人已锤炼为见多识广,转型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返乡扎根,必将如虎添翼,大有作为。四川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人数达2500万左右,占四川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我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95万人,其中区外务工8.57万人,区内务工人数2.37万人,这是一只不可小觑的乡村人才振兴资源。
——返乡农民工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搭台人。返乡农民工在外务工多年,接受先进文化理念先人一步,具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独特优势。关键是要紧紧依靠返乡农民工这支队伍,参与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发展规划,积极为乡村文化寻求远景。村级组织要和返乡农民工一起,探索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文化振兴方式,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逐步建立起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高度统一的正确认知,从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返乡农民工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先遣队。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面临“去存量、减增量”双重压力。重要原因之一,是多年来青壮年村民长期外出务工,“空心村”、“留守老人”大量存在,乡村缺乏凝聚力,加之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生活习惯落后,法制意识淡薄。而返乡农民工从城市归来,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相对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上必将大有可为,可成为一支践行生态振兴新理念,推进农业发展深刻革命的先头部队。
——返乡农民工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后备军。针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出现出“一老一低”的弱化现象,省委组织部明确要求把更多优秀农民工吸引回来、使用起来,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优秀农民工成为主体,着力打造一支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带头人队伍。截至目前,我区培养村党组织书记中优秀农民工和致富能手70名,占全区村党组织书记的80.4%;村(社区)“两委”干部中优秀农民工达297人,从优秀农民工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人。返乡农民工在我区乡村组织振兴中已占绝对优势,后备军的作用日益明显。
河东河西,斗转星移。昔日为谋生计,在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下外出打拼的农民工,如今已成长为新生代产业工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优秀农民工背后,都有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练,都有一群抱团克难的乡友,都有一批值得回引的产业。甚至可以说,城市的许多民营企业家曾就是优秀的返乡农民工,两者完全可以并肩前进。或许农民工手中没有显而易见的重大产业项目,但他们连接着父老姊妹的亲情,表达了当地老百姓浓浓的乡音。关心重视返乡农民工是新时代的需要,体现的是系统的发展战略和务实的为民情结,对此应有高度的认知。
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安区把“精一优二强三”确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既定战略方针。“精一”就要用好精兵,优秀返乡农民工正是大安发展第一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将精兵。我们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站位,自觉抓好大安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件大事,特别是认真抓好、抓实、抓细优秀农民工的回引、培养、使用、管理、激励等各个环节工作,使优秀农民工不但引得回,还要留得住,更有干得好。
面对大安乡村振兴,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一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努力把大安返乡农民工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