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0年第7期>>专页·纪念江姐诞辰100周年
巾帼英烈江竹筠
发布时间:2020-08-03 18:34:24       作者:高仁斌       来源:市作协

《红岩》是20世纪60年代初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后来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红岩》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小说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小说中的江雪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人们都亲切地称她“江姐”。而她的原型,便是19491114日,被杀害于重庆歌乐山电台岚垭的江竹筠。此时,距离重庆解放仅仅三天,江竹筠牺牲时,年仅29岁。

逆境中的求索

江竹筠,其实是她被捕后的化名,她的原名是江竹君。1920820日,她出生在川南富顺县大山铺(今自贡市大安区)的朱家沟江家湾。

江竹筠的母亲李舜华,是自流井关刀石木工李焕章的女儿,曾经读过两年旧学。民国初年,李舜华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江上林。江上林的父亲是朱家沟世居农民,勤劳和善精于生计。但是,江上林本人却十分厌恶劳动,不愿意呆在封闭、贫穷的小山村里,与李舜华结婚后不久便和他的父亲分了家,并奔走重庆谋生,更换过多种职业,也没能够站住脚跟,颠沛流离惨淡度日,两三年才回家一次。因此,江竹筠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江上林并不在家。江竹筠是李舜华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孩子都因为家穷没有养活。此时的李舜华,对外出流浪的丈夫已经十分失望,在贫苦孤苦的日子里,她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新生的女儿江竹筠身上。

江竹筠两岁时添了弟弟江正榜,本来就贫困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江竹筠在五六岁的时候,便开始下地帮着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稍大一点,便开始替母亲煮饭、做家务,自己学做针线。而此时江竹筠的外婆家已是自流井关刀石贫民窟里的小康之家了,除了时常给他们一些接济,江竹筠也常到外婆家,一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婆家度过。读过旧学和教会小学的小姨李泽华阅历较广,经常给江竹筠讲故事,带她到街上去玩,见识了当时自流井盐场的市井社会。童年的江竹筠,由于特殊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使她受到了农村和城市两种环境的交替影响。

1928年,富顺地区发生罕见的旱灾,朱家沟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此时正好早已迁居重庆的外婆和三舅李义铭来信,叫李舜华带着两个孩子去重庆。于是,8岁的江竹筠来到了陌生的山城重庆,投奔舅舅李义铭,这也为她创造了读书的机会。江竹筠十岁时,母亲想方设法省下钱,把她和弟弟送到了重庆道门口一所教会小学。刚好读了一个学期,因为家庭困难,江竹筠只得辍学进袜厂当童工,因为个子太小,还没有机器高,只能够站在特制的高脚凳上操作。好在不久之后,在舅舅李义铭的帮助下,12岁的江竹筠又重新走进了小学校园。

从此之后,江竹筠开始了她的勤奋求学之路。从12岁到21岁的九年里,她先后到重庆私立孤儿院小学、重庆南岸中学、中国公学附中读书,最后考入黄炎培开办的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直到1941年夏天毕业。江竹筠成绩优异,小学一年级一学期连跳三级,直接进入四年级,成绩仍然是全年级第一。在南岸中学学校期间,她每学期都拿奖学金。舅舅李义铭以她为荣,把她获得的代表学校最高奖励的盾牌放置在书房,哪怕是她身陷囹圄,时人谈之色变,依然不换。

奋战隐秘战线

早在1939年江竹筠就读中国公学附属中学高中的时候,在同班同学戴克宇(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她按照党组织的要求,进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1940年秋,江竹筠担任中华职业学校和附近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这是她生平第一个党内职务。19417月,江竹筠完成了在中华职业学校的学习,被安排到宋庆龄、邓颖超领导的重庆妇女慰劳总会工作,秘密身份是新市区区委委员,单线联系沙坪坝一些高等学校的党员和新市区内的女党员。

当时,江竹筠所在的江北县党组织,几次发生组织被破坏、党员被捕的事件,连续三任县委书记被川东特委、重庆市委紧急疏撤。但是,她领导的组织不仅没有暴露,而且有所发展,显露出江竹筠作为地下工作者的优秀素质。

1942年夏,江竹筠在与另一名地下党员接头时,发现有人监视。摆脱跟踪后,为避险,组织安排她到綦江铁矿任会计。1943年后,她又到成都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合作社工作了一段时间。

19435月,江竹筠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回重庆与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假扮夫妻,以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党组织特意向江竹筠说明了情况:为了落实南方局“建立坚强的西南党组织”的决定,组织决定将地下党云阳县委书记彭庆邦调到重庆,担任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充实党组织的领导。为了安全起见,党组织命彭庆邦化名为彭咏梧,并为他安排了一个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职员的公开合法身份。但是,彭咏梧的妻子谭正伦没有地下工作的经历,也不熟悉重庆的情况,不适合调到重庆进行掩护工作。党组织经过慎重考虑,选定了江竹筠与彭咏梧假扮夫妻。江竹筠毅然接受了这项特殊的任务。

1944年春,在一次外出工作中,江竹筠发现自己被特务盯梢。为了安全起见,党组织决定让她立即转移到成都,并同意她投考大学。江竹筠苦战了两个月,复习高中课程,考上了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江竹筠与彭咏梧虽然是假扮夫妻,但江竹筠离开重庆之后,街坊邻居便开始议论,流言多了起来。为避免旁人猜测,以致暴露彭咏梧的真实身份,党组织决定,让江竹筠办理休学返回重庆,批准她与彭咏梧结为夫妻。19458月下旬,江竹筠回到四川大学继续读书,并于19464月在华西医科大学协和医院产下一个男婴,取名彭云。

19467月,根据组织决定,江竹筠放弃学业,带着年仅3个月的儿子彭云回到重庆,在敬善中学担任会计做掩护,继续协助彭咏梧工作。12月,北平发生了美军强奸中国女大学生沈崇事件,引起大规模抗议游行活动。彭咏梧、江竹筠与刘国鋕、罗永晔等在省委领导下组织了全市学生抗暴联合会,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的示威游行,组织小分队在街头、郊区开展反对美军暴行、反对内战的宣传活动。

1947年,国民党顽固派封闭了在重庆的中共四川省委和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中共四川省委机关人员和《新华日报》工作人员被迫撤回延安。为冲破国民党“黑云压城”的阴霾,江竹筠在彭咏梧的指导下秘密发行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10月,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彭咏梧去万县地区开展农村武装斗争,江竹筠则作为重庆和下川东的交通联络员。

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强忍悲痛,毅然接过丈夫的工作。她对党组织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青春血染红岩

1948614日,由于中共重庆市委正副书记刘国定、冉益智被捕叛变后向敌人告密,江竹筠等在万县的一批同志被特务逮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当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江竹筠是彭咏梧的妻子和助手,并掌握着川东、云阳、奉节、巫溪、巫山等县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情况时,妄图把她当作突破口。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19491114日,江竹筠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

江竹筠在狱中的勇敢表现,深深地感动着渣滓洞牢房中的难友。在江竹筠受刑最惨烈的日子里,难友们纷纷前来慰问“江姐”,有的替她包扎伤口,有的写慰问信,她们用竹签当笔,蘸红药水把赠言写在草纸上。其中何雪松代表全体难友献给江竹筠的诗里这样颂道:“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首诗在渣滓洞牢房里曾经传诵一时。

为革命,其实江竹筠早就抱定了坚定的信念。在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后,江竹筠曾经向党组织申请到延安去。为此,她还专门写了一首《到解放区去》的诗,以表明自己的决心:

我要到敌后,

到解放区。

我厌恶,住在腐烂了的城市,

跟着烂下去。

我恨不得,早点离开

那政客们所玩弄,

就是特务的盯梢,

狞笑和狂吠的这些学校。

烈火,在地面燃烧;

烈火,在我心里燃烧呵!

我已经,决定了

我要到敌后,

到解放区……

党组织没有批准她的这个请求,一是因为江竹筠非常严格地执行地下党纪律,在多个工作岗位都能很好地掩护自己,没有暴露;二是重庆党组织需要像江竹筠这种从小在重庆长大、熟悉城市工作、对党忠诚的同志。

为革命,江竹筠曾在生子后坚持做了绝育手术。1946年春天,江竹筠即将生产了,她借住到川大附近文庙街姓丁的女同学家里。4月初的一天,江竹筠难产,她的同学找了一辆黄包车,把她送到华西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妇产科。由于难产,需要做剖腹手术。手术前,江竹筠作出了大胆的决定:请求医生在做剖腹手术的同时,为自己做绝育手术。在她的再三坚持下,好友董绛云签了字,医生才给她做了手术。

江竹筠是一个不平凡的战士,但她却是平凡的人。面对死亡,她毫不畏惧;面对亲人,她情真意切。她在狱中遗书里托付亲人,让云儿(江竹筠烈士的儿子彭云)“吃的饱,穿的暖,可别骄养”,她对弟弟谭竹安说:“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不仅是江竹筠对亲人的嘱托,也是对后来者的拳拳期望。

英烈永远不能忘记。2007年,位于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江姐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干部、群众来此追思缅怀。2009年,江竹筠被推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02079日于海棠村

 

注:写作本文时参考了厉华《意志如钢铁的红岩英烈江竹筠》、杨彪、张放《一片丹心向阳开》、马睿、王友平《投身革命志难移,骄骨玉肌耀天地——记党史上的三位川籍女英雄》、倪良端《从孤儿院走向永生的江姐》、卢光特《江竹筠同志生活片段》、程太生《江姐与渣滓洞看守黄茂才》、王建柱《“狱中八条”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等文献资料。

(作者:市作协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