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贯穿抓基层、打基础的鲜明导向,把“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专门部署。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全会精神,积极践行区委“三看三干”工作理念,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区纪委监委坚决扛起政治监督的重大使命,紧紧围绕服务好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全省率先推动组级事务“唱票公开”,助推基层城乡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一、背景概况
群众身边组级事务看似小事,实则小事不小,其公开效果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在走访基层的过程中,区纪委监委发现46%的受访群众对村(居)民组务公开意见较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公开不及时,有的半年公开一次,有的全年公开一次,有的甚至一年都不公开,就是挂个公开栏装点门面;二是为公开而公开,公开缺乏针对性,公开的内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脱节;三是公开形式单一,公开以简单张贴了事,公开内容只有科目、没有明细,大部分群众看不懂。
针对这些组务公开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区纪委监委创新推动组级事务“唱票公开”,进一步加强基层自治和“微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解决群众对村(居)组级事务知晓度低、参与基层自治管理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升群众知晓度和满意度。
二、原因剖析
(一)思想重视不够,不愿公开。部分镇(街道)和村组干部认为与经济发展相比,组务公开是小事,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问题就自然解决,特别是当前各项工作都比较繁重的情况下,有的甚至认为有村务公开栏就行,组务公开没有必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走访调研的15个镇(街道)中有一半的镇、村组干部表示,当前各镇、村已有政务、村务公开栏,组务公开是重复,村民想知道情况到镇上、村上了解就行。
(二)能力素质不足,不会公开。当前,大安区共有1281名组干部,村组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执行能力不够等问题,虽然全区制定了《大安区村居务、组务公开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存在公开不到位、公开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特别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老人多、儿童多、妇女多的实际情况,公开栏上只有一串串数字,让群众看不明、弄不懂。比如,在走访调研的80个村、160个村(居)民小组中,就有53个村,110个组,只是简单列出收入、支出金额及享受低保人数,没有具体明细,容易产生疑问。
(三)自身违纪违法,不敢公开。村组干部受全体村民委托,代表村民行使对“集体三资”的管理权、对农户应得利益的分配权、对集体财物使用途径及方式的支配权,有的村组干部法纪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容易滋生腐败。大山铺镇大山村17组长期组务不公开,原因就是组长夏某某私自占有集体分红资金3600元,用于个人消费,一旦公开就会暴露。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广泛“走”收集问题,确保公开“合口味”。为切实找准群众当前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开展“三访问”活动为有效载体,精准定位群众“口味”,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组务公开“答非所问”问题。一是地毯式走访。开展干部大走访绘制“民情地图”活动,区镇村三级干部通过入户走访、个别访谈、楼宇会、院坝会等方式,对辖区内干部、群众、“两代表一委员”、企事业单位开展全覆盖走访,广泛收集干部职工群众的困难、诉求及意见建议等。同时,建立民情民意收集、问题分级处置、问题解决反馈、跟踪督查督办等工作机制。建立走访台账,确保问题40日内办结,对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解决、不符合政策的,列出解决计划,做好疏导宣传解释。2018年以来,全区干部走访群众13.3万余户,收集问题及意见建议1.1万余件,梳理出9大问题类型,绘制“民情地图”17幅,全面摸清干部、群众、企事业单位的“所思所想所盼”,既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又为组务公开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嵌入式走访。开展纪检干部“走遍大安”活动,区纪委监委组成15个走访小组,每月集中3至5天时间,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分片对全区15个镇(街道)开展随机走访,广泛收集民意民声、意见建议,并对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等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走访督查,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地。2019年以来,大安区纪检监察干部累计走访530户,收集党风廉政建设、环境保护、脱贫攻坚、民生工程等方面意见诉求236个,收集处置问题线索20条,问责处理23人。三是推动式走访。全区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对走访情况进行再监督再检查,重点检查是否真实开展大走访,以及走访搞形式、走过场等问题,倒逼干部作风转变,推动问题解决落实。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凤凰街黄家山一条用碎石和碳渣铺成的便道,存在出行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督促凤凰街道办事处党工委迅速派人到现场勘查预算,落实修路经费,不到2个月该道路得到彻底改善,并及时通过组务“唱票”公开向群众反馈问题解决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居民十分满意,自发地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新修道路现场。
(二)公开“唱”阳光“晒帐”,确保公开“好消化”。针对当前公开不及时、内容看不懂等实际问题,创新采取“三公开”方式一一“唱”给群众听,确保公开内容群众能记住、都明白。一是院坝式公开。制定《大安区组务公开实施方案》,对公开的时间、内容、程序、地点等进行明确,使组务公开有章可循。规定每组半年定期公开一次组务,在每次公开前由各村(社区)小组长提前发布通知,明确告知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公开的程序。公开地点为本组群众经常聚集的院坝,参加人员范围由本组群众代表扩大到村(社区)干部和镇(街道)驻村干部。干群矛盾突出、问题较多的重点组由区纪检监察机关、审计、财政等部门安排专业人员列席指导。同时,对于组里不能参会的群众,由组长通过上门走访、电话、短信及网络等形式及时告知,确保广大群众知晓。二是个性化公开。针对群众关注热点焦点、个体文化水平差异及作息时间的不同,量身定制公开套餐。在公开内容上,各组结合实际,除应公开内容外,针对“大走访”收集的群众关心热点焦点问题增加公开清单,特别是对本组财务收支,集体“三资”使用,惠民惠农资金发放,征地用地和拆迁补偿款发放等情况以清单式逐项逐笔向群众“唱票”公开。在公开形式上,除“唱票”公开外,辅以表格、图片、流动公开等形式作为补充,有效解决公开形式千篇一律、晦涩难懂等问题。在公开时间上,灵活机动,坚持“群众在哪里、公开就到哪里,群众什么时间有空,公开就什么时间进行”的原则。三是答疑式公开。组长每半年开展一次个人述职,并将履职情况和公开内容结合起来,一起接受村(居)民公开质询,现场解答和讨论决定本组重大事项,组长当场作出承诺、记录在案。村(居)民委员或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及时对村(居)民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10日内作出答复。以此增加公开的互动性,改变以往干部“说”、群众“听”的简单形式,提升了群众参与度,使干部群众在互动中增强了信任、消解了疑虑。在和平街道办事处永田社区院坝会上党支部书记李奇就当起了民生“解说员”,当众向群众公示社区低保、五保、特困等家庭名单,邀请群众监督,并承诺一定公平公正解决群众困难,现场群众比较满意、对公示名单表示认同。2018年以来,全区开展组级事务唱票公开1800余场次,群众参与8万人次,共收集民生类问题261个,为30名干部澄清是非。
(三)互动“评”增强实效,确保公开“有营养”。针对以往公开“公而了之、无人跟进”的问题,创新开展“三评价”,确保公开取得实效。一是干部评。镇(街道)、村(社区)及区级部门干部对公开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公开程序不合规、公开内容不详实、群众意见大的一律叫停重开。二是群众评。参会群众对组长述职、公开内容、反馈问题是否解决、承诺事项是否办理等进行现场评议,对群众评议不合格的坚决重开,评价结果纳入组干部考核重要内容。三是抽查评。区纪委监委对镇(街道)报送的公开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结合大走访、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对组务公开情况随机选取进行再监督、再检查。通过较真逗硬地整治,群众的合理诉求在基层得到有效回应,对干部的满意度认可度也有所增强。2018年以来,全区检控类信访、上级转送信访、本级受理信访同比分别下降7.17%、72.41%、16.67%。
四、经验启示
(一)因地制宜是前提。注重把上级要求同本村本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组务公开。把握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将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避免形式主义搞“一把抓”“一刀切”。
(二)各方参与是关键。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如果没有各级党政干部的正确指导和有力督促,组务公开就会失去方向,容易流于形式;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组务公开就会失去活力,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推进组务公开需整体联动、上下联动、干群互动,充分发挥区镇村组干部主导作用和广大村(居)民主体作用,调动参与组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群众明白是核心。“村民看得懂,才能真监督”,以群众看得懂为核心,在公开的时间、地点、形式上下功夫,根据不同受众采取不同方式。如,内容上可将晦涩难懂的数据通过声、光、电等多种形式转化成群众能理解的话语,真正让群众明白、让干部清白,保障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党的领导是保障。党的领导是搞好一切工作的首要保障,各级党组织始终将组务公开作为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层层压实责任。聚焦领导体制和运转协调、意见收集反馈、监督检查、考核考评等内容,健全制度机制,确保组务公开工作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作者: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