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9年第12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七十载峥嵘岁月 七十年历史巨变
——建国七十年自贡大安区发展成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0-01-03 12:33:09       作者:王正廷 陈竹       来源:区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安区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积贫积弱到解决温饱,从改革开放到追逐中国梦,有希望、有喜悦、有痛苦、有收获,在祖国前进的大潮中,依靠勤劳、智慧、创新与合作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区围绕“推动振兴发展、决胜全面小康”主题,紧扣“两园两城两区”战略重点,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腾飞·经济发展70

70年前,大安区从建国初始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热潮的自我革新,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大安区经济实现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加

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安区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经济体制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大安区地区生产总值,最早有统计数据记载的1978年为1.23亿元,到1993年突破十亿元,达到10.34亿元;2006年突破五十亿元,达到52.40亿元;2010年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1.45亿元;2016年成功达到两百亿元;再到2018,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46亿元,大安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83.1倍。2008年至2018年经济增长继续加快,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1.9%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建国70年来,大安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产业结构由工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20.459.220.4调整为2018年的6.562.630.9。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67.7%29.3%,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正在向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现代产业结构迈进。

二、崛起·产业发展70

(一)农业实现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运动,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和发展了农业生产。1957年比1949年,粮食总产量增长41.1%,农业总产值增长48.7%。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起,逐步推进农业生产责任制,由包产到组、联产计酬,发展为以户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普及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良种良畜,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6.6万吨,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大安区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1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4.02亿元,是1949年的195.8倍。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1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1.06万吨,是1949年的4.0倍。

(二)工业规模显著扩大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大安工业底子薄、规模小。1979年后,全区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多渠道、多层次发展工业生产。至1982年,全区工业企业293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3亿元,比1978年增长4.04倍。为振兴大安经济,依托大中型企业,大安面向省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至1988年全区实现联合和协作的项目79个,东方锅炉厂、自贡硬质合金厂、东新电碳公司等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异军突起,占据了全区工业的半壁河山。199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五亿元,达到5.41亿元;199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十亿元,达到10.14亿元。新世纪以来,工业经济进入新跨越期,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五十亿元;2012年超过百亿元,达到110.20亿元。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37.21亿元,是1978232.3倍。

(三)商贸业发展日趋兴盛

1949年,全区商业私营单位839户,小商小贩1260户,官办的两个合作社已濒临破产。解放后,先后建立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繁荣了城乡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至1988年有个体工商业3740户,集体商业(含市属)分支机构794个,国营商业(含市属)分支机构141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比1978年增长1.84倍。十八大以来,商贸兴盛带动经济繁荣,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消费品市场实现繁荣、稳定发展。201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1.78亿元,是1978年的203.0倍,年均增长14.6%

三、富足·百姓生活70

70年来,大安区党委政府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在促进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潜心为百姓生活增添福祉。

(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质的提升,大安区人民群众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共同富裕迈进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大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56元,比1978年的483元增长了69.5倍,年均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更快,从1978年的65元增长至2018年的15522元,增长了237.8倍,年均增长9.9%,人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二)居民消费支出日益增加

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看,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消费增长略快于城镇消费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从2007年的7938元增长到2018年的21509 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从2007年的3831元增长到2018年的11915 元,年均增长10.9%。从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消费已由支出结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建国初期以粮食消费为主,蔬菜和副食品消费占比极低,如今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日趋多元化与合理化,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逐渐下降,肉蛋奶消费量逐步增加,人民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四、自强·民生保障70

多年来,大安区紧紧围绕百姓福祉抓民生,不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扶贫、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一个个民生项目、一件件惠民实事有序推进,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脱贫攻坚奠定大安小康之基

近年来,大安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减贫任务,26个省定贫困村实现“摘帽”,18969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05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住房建设全面完成。打好扶贫“组合拳”,整合实施项目40个、资金4.76亿元,向非贫困村安排产业扶持基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20万元。深入实施“回头看”“回头帮”,建立贫困户歇帮机制,创新“以购代捐”激励模式,贫困户内生动力不断激发。

(二)医疗卫生事业造福万户千家

70年来,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从多元分割到逐步整合,从城乡二元到城乡统一的发展过程。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正式出台,意味着城镇职工看病就医问题得到制度保障。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施行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新农合带来的实惠,制度保障优势开始显现。2018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组建并挂牌,建立起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在制度的指引下,大安区医疗卫生事业结出累累硕果,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截止2018年底,大安区共有卫生机构240个,卫生技术人员3440人,病床2980张。三级甲等综合中医医院1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所、二级乙等综合医院2所、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所、未定等级综合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

(三)社会保障绽放和谐幸福之花

70年来,大安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建设和完善,更多的居民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实惠,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2018年大安区民生支出达占比68.63%,九大民生工程19件民生实事、98项民生任务全面完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实施。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9.34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0.87万人。全区两大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共计33.7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2.44万人;城乡居民参保31.35万人,参保率达应参保人群的97.0%,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城市低保累计保障8.83万人次,发放城市低保金2366万元。农村低保累计保障13.53万人次,发放农村低保金1608万元。

五、便捷·基础建设70

多年来,大安区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短板、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抓手,稳步推进各领域项目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多元交通体系不断构建完善

70年来,大安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市交通、城市管理等多方面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大安段建设进度居全市各区县首位,成自宜高铁正式开工,“高铁时代”正疾速而来。万众瞩目、期盼已久的成自泸赤大安互通及连接线竣工通车。北环快速通道等新城路网开工建设,牛佛沱江二桥竣工验收,牛佛沱江二桥连接线交工验收。全区从1988年全区81%的村、54%的组,可通汽车和拖拉机,至2018年底,大安区公路通车里程达815.59公里,已实现村村通公路。

(二)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建国以来,大安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面、品位明显提升。按照产城相融的发展理念,东北部新城控制性详规完成调修,北环路拓宽改造绿化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东城雅居项目主体竣工验收,市委党校新校区等项目加快建设,文旅融合、科技教育、生态宜居的高品质新城初具雏形。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川南首个大型艺术景观天桥仁和立交人行天桥建成通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东北部新城水厂二期工程完成建设。如今,大安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宜居水平、道路交通环境都有了量的扩容和质的提升。

六、蓬勃·社会事业7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安区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成效显著,人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文化事业满足人民所需

全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推进。2018年底,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6个,文物保护单位29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2.19千册。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0%。以“文化惠民”“脱贫攻坚”和“全民健身”为引领,组织开展大型文体比赛活动15场次,“文化惠民”下乡展演40场次,日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

(二)教育事业建设成果显著

建国初期,大安区仅有1所中学,51所小学。70年来,大安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蓬勃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截止2018年末,辖区内有学校37所,中学有13所(九年制学校6所,初中4所,完全中学3所),小学有16所。辖区内拥有在校学生3.77万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9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16万人。辖区内共有专任教师2080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04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733人。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初中升学率达99.6%,高中升学率达92.4%。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0%,其中女童入学率为100.0%

(三)科技成果助推经济发展

大安区着力强调科技创新,积极营造优良创新环境,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科技创新研发载体平台建设工作成绩显著。仅2018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51项,获得立项40项,对上争取资金893.2万元;共申请专利数302件,其中获得专利授权的222件。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户,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23个。

70年波澜壮阔,70年风雨兼程,追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大安儿女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回顾峥嵘岁月,全区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事业一路高歌、一路跨越,不仅奠定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发展经验。

展望未来,前行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安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抓好“两园两城两区”建设,深化实施“十大行动”,切实推进大安高质量发展,加快走出一条大安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在新的起点再创佳绩,谱写好中国梦大安篇章。

 

(王正廷: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竹:区统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