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您是第 1498517 位访问者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7年第12期>>村官说事
弘扬“六风” 引领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8-01-03 17:17:54       作者:张志辉       来源:新店镇  点击次数:66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不动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作为贫困村第一书记,要学会凝心聚力,紧紧扭住村党支部这个核心不放松,充分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指导、引领、堡垒作用,弘扬“六风”,引领脱贫攻坚战。

树“正风”,让脱贫攻坚更“正”。“正风”是脱贫攻坚的“梁”。建立“党员活动日”,村支部带头学习新党章,重温党的誓词,回顾党的历史,以史为镜,坚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理念,做到“人正”;建立民主集中和公开公示制度,让脱贫攻坚工作在群众的监督下阳光运行,做到“事正”。“梁”正了,才能以上率下,潜移默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

树“廉风”,让脱贫攻坚更“廉”。“廉风”是脱贫攻坚的“心”。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指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开展法治讲堂,带头学法讲法,以正面典型为“引”,不断“提神正气”,筑牢不想腐的廉洁底线;建立廉政建设专栏,以“反面典型”为镜,不断“敲钟报警”,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扶贫工作是民生工程,扶贫资金是帮扶贫困群众的“生命线”、“良心钱”。扶贫资金丢了,不但丢了良心,还失了民心。只有加强“廉风”建设,筑牢思想防线,不碰法律红线,管牢扶贫资金链,才能做到廉洁扶贫。

树“效风”,让脱贫攻坚更“捷”。“效风”是脱贫攻坚的“臂”。牢固树立“今日事今日毕”的效风理念,养成效率“强迫症’,根治懒散“拖延症”。建立“计划星期一”“总结星期五”“记录5分钟”“分级管理”“效果作战”“专人专干”“要事第一”的效能工作制度,在千头万绪中理清思路,在轻重缓急中找到出路,做到“复杂工作简单化、简单工作细致化、重要工作常规化、常规工作分工化、中心工作统筹化”,让效风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树“实风”,让脱贫攻坚更“牢”。“实风”是脱贫攻坚的“根”。扶贫工作要以产业为“点”,以“1+N”发展模式为链,创新“村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示范户”合作方式,发展3个立华肉鸡养殖小区,预计年出栏54万羽,年增收64.8万元,带动合作贫困户年增收1.05万,促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6万元;发展特色杂柑种植200亩,预计贫困户年增收300-2370/户,村集体经济年增收0.5-2.4万元;发展特色水产养殖15亩,预计村集体经济年增收0.5万。在抓好产业发展同时,还要以贫困群众为“线”、扶贫档案管理为“面”,环环相扣,筑牢“根”基,做到“点线面”紧密结合,确保稳定脱贫靠产业,满意脱贫靠群众,真实脱贫靠留痕。

树“学风”,让脱贫攻坚更“新”。“学风”是脱贫攻坚的“脑”。习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立驻村帮扶“QQ课堂”“微信讲堂”学习制度,坚持“两学一做”常规化制度化,做到传统学习与现代信息化学习相结合,动态学习与常规学习相互补;推广“咪咕阅读”模式,把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延伸到生活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善用业余时间,博览全书,不断充电补脑,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不学要落后,脑不用要生锈”,只有深入的学文件、学理论、学思想,才能确保扶贫精神不走偏,扶贫思路不老化,扶贫眼界不封闭,让“学风”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创新力量。

树“村风”,让脱贫攻坚更“淳”。“村风”即是一种村文化。村文化是一个村的“魂”。建立“团结、高效、公正、厚道;诚信、互助、感恩、幸福”的村文化。创新宣传模式,拓宽宣传渠道,通过农民夜校、村村响、集中学习、微信、院坝会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村文化,让人人都成为弘扬“村文化”的宣传者和推动者。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加强村文化建设,让村“魂”成为营造纯朴民风,建设和谐新村的“粘合剂”。

 

(作者:新店镇新建村第一书记)

上一篇:立足基本 守土有责 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