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上一篇: | 江姐故里旌旗烈烈 勇赴潮头先声夺人 | 下一篇: | 发挥委员作用 增强履职实效 |
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正确把握发展定位,抢抓机遇,坚定信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展现新的壮丽前景,为实现“两园两城一目的地”五大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现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区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风险,全区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54.69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09.82亿元,占全市总量17.00%,年均增长10.3%,经济总量是2012年的1.4倍,总量排名居全市各区县第3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58位;201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421元,比2012年增加15036元,比全省、全市高10940、15726元。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16年,财政总收入实现7.07亿元,比2012年增加5198万元。五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34.72亿元,创历史新高。2012年,全区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0.79亿元,2014年突破1亿元,2016年达到1.43亿元,增长了1.8倍,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持续稳步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2012-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三次产业占比也由2012年的7.63:72.85:19.52调整为6.74:70.10:23.16,三产业比重上升3.64个百分点,一、二产业分别下降0.89、2.75个百分点。在我区二产比重高达70%以上的情况下,我区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上升态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果显现。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和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何市高庙生态园、团结玫瑰海等项目和万亩核桃、优质柑桔、特色粮油基地加快建设,一三产业融合项目成效明显。农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1.8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4.26亿元,占全市总量10.35%,年均增长4.1%;粮食总产量、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0.72万吨、24.36万吨,分别增长2.5%、3.1%;肉类总产量达到3.66万吨,下降0.4%。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稳步发展。面对大安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大安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坚持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坚持以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2012-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比全市高2.1个百分点。20个行业大类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2-2016年分别年均增长14.3%和20.7%。效益稳步回升,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89亿元,增长28.6%,扭转了连续三年来的下降态势。
——服务业加快提升。2016年全区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59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9.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88亿元、11.95亿元、3.86亿元,均比2012年增长1.5倍。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16.8%和12.3%,在三产业中的比重分别由2012年8.2%、12.0%分别提高到10.8%和13.9%。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7.16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0.3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600余人。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重大项目推进明显
——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57.8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20.00亿元,占全市总量16.90%,绝对值排名居全市各区县第2位,投资额是2012年的2.1倍。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450亿元,每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9.6%,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9.3个百分点,是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东环线、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区骨干道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实施农村公路改善工程、通村公路等农村道路提档升级项目,全区12个乡镇、15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乡乡通水泥(油)路、村村通公路。完成沱江牛佛防洪堤、何市长滩河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建设。2012-2016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8.91亿元。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12-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累计完成25.14亿元,年均增长32.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完成169.24亿元,年均增长9.5%,占比降低2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完成249.22亿元,年均增长30.5%,占比提高20.4个百分点,一、三产业投资占比明显提升,为我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消费市场繁荣,发展空间扩展延伸
——社消零总额突破60亿。五年来,通过全力打造川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大商贸、大物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重点城市名优产品展销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较快增长,总量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40.5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4.90亿元,占全市总量11.68%,年均增长12.9%,比GDP增速高2.6个百分点,是2012年的1.6倍。
——商品市场蓬勃发展。2016年全区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纺织品类和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分别为3.83亿元和1.34亿元,比2012年增长10.4倍和2.1倍;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分别为9.66亿元、0.59亿元,均比2012年增长1.7倍。商品市场的品种数量日益增多,发展总体良好。
五、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城镇化建设卓有成效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我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经济建设,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0195元增加到2016年的28817元,年均增加1724元,年均增长10.7%,是2012年的1.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771元增加到2016年的13074元,年均增加861元,年均增长11.2%,是2012年的1.5倍。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全区常住人口37.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11万人,城镇化率50.54%,比2012年提高3.9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8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6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3.31亿元,比2012年增加0.78亿元,年均增长6.2%。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1%,比201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8%,比2012年提高8.8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7%,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2%,比2012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5所,在校生47414人,比2012年减少2541人。
——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2016年,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63万人,是2012年1.6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4万人,是2012年的1.3倍。全年9659人城镇居民和7899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资金支出达4496万元。年末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17个,拥有床位3088张。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16年全区从业人员20.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1%,比2012年下降0.05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2016年,全区健身站(点)累计3个,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累计37条,比2012年分别增加2个、24条,年均分别增长5.7%、184.6%。2016年末,共有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所,市(县)级业余训练重点单位1所。2012-2016年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奖牌8块。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16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1个,比2012年减少23个;实有床位数2181张,比2012年增加531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3046人,比2012年增加510人;每千人口拥有职执业(助理)医师2.1人、注册护士2.8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0.5人、1.1人。
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大安区经济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在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大安的征途中谱写了壮丽篇章。
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继续埋头苦干、奋发有为,为加快建设开明开放、幸福美丽、欣欣向荣新大安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 江姐故里旌旗烈烈 勇赴潮头先声夺人 | 下一篇: | 发挥委员作用 增强履职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