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您是第 1498485 位访问者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6年第10期>>学习贯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凭风借力  抢抓机遇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卫生事业
发布时间:2016-11-02 21:56:15       作者:董顺       来源:区卫计局  点击次数:1103
上一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掀起大安城市建设新高潮下一篇:勇担使命,争当振兴发展排头兵

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是全区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一次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团结鼓劲的大会,大会确定的“11555”总体部署更是为我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大会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齐心协力推动大安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区卫生计生系统聚精会神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锐意进取,扎实奋斗,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健康保障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未来五年,卫计局党委将始终认清新形势、适应的新要求、树立新理念,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奋力前行,努力开创新时期卫生计生工作新局面,为全区人民的健康福祉,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科学优化布局,健全城乡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一)着力构建四大医疗卫生服务板块。以四川省卫生职业康复学院为龙头,以一、四人民医院,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为依托,着力打造川南“高职教育—医疗养护”综合体,建设集医学、医疗、康复、养老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学康疗养老服务中心。形成大安东北部新城片区—城区片区—牛佛片区—何市片区“四大板块”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着力推进东北部新城15分钟、区内半小时、延伸周边城乡1小时医疗卫生服务圈建设,基本形成城乡互补、互融的多点多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构建五个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大安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集中消毒供应、精神卫生康复、卫生检测检验、急救医护等“五个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按照新址和旧址并存使用,着力打造“两地三中心”思路,新建东北部新城围产保健中心、妇女保健中心和儿童保健中心。构建区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对医院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及诊疗器械进行集中管理、中心供应,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构建区精神卫生康复中心,承担区域内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病人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构建区卫生检测检验中心,开展农村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结核病和艾滋病筛查等的检测检验工作。构建区急救医护中心,对急、危、重病人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

(三)构筑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区人民医院等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形成。坚持夯基础,提内涵,创品牌,促发展,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扶持和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卫生机构,年收入5000万元2个、3000万元2个、2000万元4个、1000万元4个。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办医(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将自贡名扬医院、自贡家馨医院等民营医院建设成为上规模、上档次民营综合医院。

(四)加强健康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完善健康产业行业标准和执业规范,大力发展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形成完整的健康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康复,支持和规范发展以预防疾病、维护健康为目标的健康管理产业、养生保健产业、商业健康保险产业、老年护理产业、健康文化产业等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实施人才强卫,全面提升诊疗服务能力

(一)创新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人才资源是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推进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到2020年,辖区培养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20-250名,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80-630名;培养重点学(专)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0-70名,优秀中层后备人才300名。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100-120名、全科护士达到80-100名。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配备各级公共卫生管理人员达到400-420人,妇幼保健专业人员350-400名。

(二)创新卫生人才流动机制。探索建立临床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充分调动优秀医师的积极性,促进优秀执业医师的合理分流和下沉,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探索推进社会化卫生人才档案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城乡区域之间卫生人才合理流动。采取引进、公招和考核招聘的办法,每年按核定编制人数的10%补充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十三五”末,空编率控制在15%以内。提升医务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辖区医疗卫生单位本科以上学历占6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占80%以上。

(三)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完善基层机构财政补助方式和绩效工资政策,实行核定任务与定额补助挂钩、适时动态调整的财政补助方式,建立绩效工资总量调控机制,加大基层机构内部自主分配的力度,保证一线医疗技术骨干实际收入明显提高。积极推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骨干人才遴选计划。

(四)创新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互联网+医疗”,以标准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以“健康卡”为纽带,探索建立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卫生信息平台,动态收集、整合和分析卫生数据。区级医疗机构和中心卫生院逐步开展使用电子病历,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建立区级卫生数据中心,并接入市级卫生数据中心。探索推进与省、市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远程诊疗、协作、合作。加强疾病管理,追踪传染病患者的治疗。

三、加大财政投入,着力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一)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20年,财政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以上、筹资水平达到每人每年600元以上。调整医保报销政策,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适当提高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门诊就医的报销比例,降低自负比例。

(二)巩固完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继续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民营医疗机构逐步纳入基本药物实施范围。着力提高基本药物制度的可及性。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和监管,规范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医务人员和群众普遍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规范执行政府主导、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制度。规范使用全省增补的非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下所确定的药品。

(三)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建立以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投入为主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到25%以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政府指令性任务的经费。调整和完善医疗收费项目,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逐步降低药品、高值医用材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费用不合理增长,实现区域性医疗费用的低水平增长。

(四)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手册,深入推进全省示范区创建活动,落实好124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重点做好60岁以上老人、7岁以下儿童、育龄妇女等重点人群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和精神疾病等重点对象的健康档案建档和后续管理工作,健康体检率达到90%以上。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98%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均达80%以上;推动心理卫生进社区拓展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管理治疗覆盖率达100%

 

(作者:区卫计局党委书记)

上一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掀起大安城市建设新高潮下一篇:勇担使命,争当振兴发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