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在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大剧《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剧中约有二十分钟的镜头聚焦再现了在安徽省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引发争议的一个拐点,万里副总理特别安排了《瞭望》杂志总编辑出面组织研讨会,借此引导与会者消除疑惑、达成推进农村改革的共识。
剧中人物的原型,便是按胡耀邦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受命创办并领导而今已是世界十大新闻周刊之一的《瞭望》杂志的原总编辑陈大斌,他身高一米八出头,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质朴、敏锐、深邃,判断事物有很强的观察、分析、概括和阐述能力,文笔特点缜密、明晰、简练并颇具针对性、感染力和说服力。近一二十年来,他几乎每出一部书都寄给了我。而最近寄给我的那本《师者穆青》被市政府办公室一位领导相中了,他由“先睹为快”到“爱不释手”,我只得再网购了一本。通览一遍《师者穆青》,我真是有些震撼,陈大斌作为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的爱将,经常伴随穆青左右到全国各地采访,可是,陈大斌这部书选用了大量穆青的各类照片做插图,却没有一张有他自己的形象。这和时下,一些人见缝插针地去和某领导、某富豪、某名人拍一张对方过后不思量的照片,要么随身携带以衬托自我,要么收入自己的著述炫耀,真是有天壤之别。陈大斌对穆青充满了敬意,却从不借机攀附或抬举自我,这是一种人格。
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新华社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联络员会议,这次会议由陈大斌做召集人和主持人,他为与会者做了一个十分生动的国际国内形势报告。会后,安排了所有到会联络员到井冈山参观,当晚住在黄洋界招待所。第二天吃早饭时,大家发现不见陈大斌,便分头四处去寻找,结果是我率先找到了他。原来,他清早起床就孤身进入丛林去寻找翠柏枝和白杜鹃花,我们起初不知他的用意。等到吃过早饭,一行人乘上一辆大客车下山,陈大斌提议大家唱一支《人民军队忠于党》,说着,他挥动手臂打起了拍子,一车人齐声高唱:“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唱完歌,陈大斌拿起清早钻进丛林采撷的翠柏枝和白杜鹃花,一边编织花环,一边对大家说:“今天,下山要经过共青城,我们大家都去看看耀邦同志,他去世好几年了。《瞭望》是他根据改革开放和国际国内的形势需要决定创办的,他担任总书记期间,每年读过《瞭望》文章的批示都达两三百条,这样的好领导新华社的人都怀念他。我和耀邦同志的夫人李昭还是老乡,这段记忆我终身难忘。”言语间,陈大斌眼眶发红,饱噙热泪。到了共青城胡耀邦墓地前,陈大斌虔诚地献上了他亲自采撷、编织的花环,我们横排成两行低头默哀,寄托绵绵无尽的思念。
陈大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多次亲临自贡采访,并在他建议和允诺下,从新华社巴西分社社长岗位转任《瞭望》副总编辑的王志根,由新华社澳大利亚分社社长岗位转任《瞭望》副总编辑的许博渊、后来担任《半月谈》总编辑的《瞭望》副总编辑董瑞生等都先后来自贡采访,这不仅在全川、乃至在全国各省市都是一个罕见现象。作为一个以中高级干部、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等社会精英和国际主流社会读者为主要阅读群定位的世界名刊《瞭望》,对自贡的报道之多、篇幅之大、分量之重,一度引起了省内外宣传干部和读者的特别关注,《四川日报》曾用大半个版面全文转载了《瞭望》对自贡的深度报道。陈大斌作为中国著名的农业专家和新闻界的虎将,曾组织了或参与了山西大寨、河南红旗渠、安徽小岗村、四川广汉、宜宾下市堂等具有新闻地标意义的重大报道,在新华社国内部和《瞭望》杂志组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一系列瞩目国内外的重大报道。他曾经对我说过,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他到四川采访时从重庆火车站下车后,一个解放军战士走过来向他敬个礼说:“记者同志,希望你真实反映农村的情况,农村太穷了,我回家探亲老乡们家家缺口粮,走遍全村连一把干面也借不到。”接下来,他前往广汉采访后,返回北京如实汇报了采访到的真实情况,并代表新华社向中央宣传部做了两个多小时的专题汇报,要求终止宣传“农业学大寨”,启动宣传农民群众自发首创的农村改革经验,他拿出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充足的理由,得到了中央宣传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为推动中国改革打开了一个舆论上的突破口。
像陈大斌这样重量级的中国新闻界的骁将,一直保持内敛、冲淡、低调的待人处事风格,一次他在市檀木林宾馆一号楼房间里向我们提到了魏明伦,我告诉他魏明伦恰好在自贡,是不是约他过来见见面?陈大斌立即制止,继而解释,见面可以,如魏明伦乐意见一见,那么,我们登门拜访,别人是全国政协委员、有影响的剧作家,我有什么资格在他面前摆架子?于是,我们便陪着他走了一段路,到市文化局的宿舍楼里,与魏明伦面晤一个多小时。临行时,魏明伦拿出一本他新出的书,签名加印送给了陈大斌,他们彼此握手良久,依依惜别。
两年前,按市政府领导的指示,我们邀请陈大斌到自贡调研,希望借助他的一个知识渊博的头脑和一双富有穿透力的眼睛,为自贡总结城乡统筹试点的经验。这一次,他已是古稀高龄,依然坚持在他老伴顾大姐(原北京部队总医院副厅级科系负责人)的照料下,用了半个月时间,亲临现场考察了四区两县统筹城乡的先进乡镇和典型点位,回北京后在《半月谈》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两三万字的文章介绍自贡的统筹城乡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向市领导赠送了他应安徽省和江苏省台州市的邀请撰写的两部两地新时期改革实践的专著,给自贡改革提供借鉴。陈大斌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赢得了我市基层干部、群众和市领导的欢迎与尊重,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陈大斌在他的新闻生涯里,像一只南来北去的鸿鹄,背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传播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新经验、新成就,也研究着新问题、新矛盾、新对策,正如《易经》所言“大音希声”,他是仁者、智者、勇者,飞来飞去是为着实现一个神圣使命,而不似那类吵闹的篷间雀只图炫耀自己的几片羽毛。每一次望着陈大斌高大背影逐渐远去,我的心中总是翻卷着依依不舍的波澜。对我而言,他是劳作者,是长者,是师者,是一个敬业的标杆,一个作人的楷模,一个充满人性美好的古朴符号。
(作者:《自贡日报》特约评论员,民间实力派作家、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