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下一篇: | 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工会的维权工作 |
产业结构也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安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我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使我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稳步实现换挡升级,对大安区是否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常规统计调查和“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结果进行探讨。
一、大安区经济结构现状
2015年,大安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市仅次于自流井区和富顺县,区县中名列第三,结构情况如下:
(一)单位结构
一是单位数量增加明显。2015年底,全区有法人单位2173个,其中一产业45个;二产业555个,占总量的25.5%,比2013年增加57个;三产业1573个,占总量的72.4%,比2013年增加287个。产业活动单位2779个,其中一产业45个;二产业606个,比2013年增加38个;三产业2128个,比2013年增加506个。二是第三产业资产总量增加明显。2015年底,全区企业总资产422.92亿元,其中一产业52.13亿元;二产业259.48亿元,比2013年减少39.23亿元;三产业111.32亿元,比2013年增加44.25亿元。三是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增加明显。2015年底,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3400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6.7%,其中一产业1060人;二产业41676人,占总量的65.7%,比2013年减少2220人;三产业20664人,占总量的32.6%,比2013年增加2328人。从国民经济行业看:从业人员位居前三个行业的是制造业32380人,占总量的51.1%;建筑业8359人,占总量的13.2%;批发零售业3710人,占总量5.9%。
(二)行业结构
1.行业构成。2015年,大安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96.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4亿元,占GDP的6.77%;第二产业增加值142.29亿元,占GDP的72.25%,其中工业增加值138.21亿元,占GDP的70.18%,工业支撑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41.32亿元,占GDP的20.98%。近几年,我区的三次产业比例变化不大,其中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且明显高于省、市比重,三产业占比较低,明显弱于省、市比重,产业构成极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
2.门类分布。按照国民经济23个门类划分,我区23个门类均有分布。法人单位个数位居前三个行业的是制造业487个,占总量的22.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426个,占总量的19.6%;批发和零售业397个,占总量的18.3%。数量较少的依次是林业、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三)所有制结构
从所有制构成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15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到119.42亿元,占了GDP的60.6%,其中,个体私营经济达到109.45亿元,占了GDP的55.6%,比2010年提高4.8个百分点。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较快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2015年,公有制经济总量77.53亿元,占GDP的39.4%,其中,国有经济66.45亿元,占GDP的33.8%;集体经济11.08亿元,占GDP的5.6%。
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1978年的“二一三”调整至1985年的“二三一”,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但自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比重出现持续下滑趋势,2013年创了近28年的新低。第二产业自2006年开始,比重逐年创新高,产业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一产业基本上为传统的种养殖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重工业比重偏高,2015年重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9.3%,比全市高10.6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只占GDP的21.0%,与省、市相比,分别低19.3、9.7个百分点。
(二)产业水平发展较低
1.农业产业化程度总体不高。总体来看,大安区的农业仍然是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体的“粮猪菜”型基本格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粮食、生猪、小家禽、蔬菜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高达65%以上。从农业产业化程度看,尽管近年来农产品基地规模化、专业化得到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低。2015年底,全区农业企业仅77户,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不到10户,且生产规模、效益和现代化水平较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能力很弱。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1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2.重工业所占比例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制造业是大安区的经济支柱,而制造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且多为传统加工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低端,主导产品少、自主研发能力弱。以投资带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投资依存度高的重工业比重持续居高不下,转型困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15年,以现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精细化工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产值仅占规上工业产值的4.5%。
3.现代服务业水平较低。传统服务业比重居高不下,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15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五大传统服务业占我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4.5%,而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高端服务业的增加值仅5.95亿元,只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4.4%,占全区GDP的3.0%,几乎没有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服务业企业规模整体偏小,缺乏一批服务业的品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行业中,没有一户竞争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2015年,全区有服务业法人单位1573户,占全区全部法人单位总量的72.4%,但平均每户实现增加值不到全区法人单位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仅25户、限上商贸企业仅37户,只占全区法人单位总量的3.9%,小、散、弱是我区服务业企业的基本特征。
(三)增长方式结构失衡
消费、投资和外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大安区属内向型经济,外需对经济的贡献较弱,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和投资拉动。近年来,投资是大安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4.9%,2015年占比上升到53.6%;2013-2015年累计投资276.91亿元,年均投资92.30亿元,年均增长16.0%。消费占GDP的比重缓慢上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63.7%上升到2015年的64.1%。进出口额持续下滑。2013年,全区进出口总额4.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2%,总量占GDP的2.7%。由于投资增长快于消费,投资率逐年上升,外需逐年下降,投资、消费与外需出现结构失衡。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几点建议
大安区的经济整体而言,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存量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深入实施老工业城市改造,为老工业地区的产业重构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支持川南经济区优先发展都给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狠抓园区产业规划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相融互动”的发展思路,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对接、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互联,聚力打造自贡产城相融互动示范区,进一步抓好园区产业规划。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重点规划建设自贡北部工业园区和自贡临港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园区应定位为高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业等一类工业功能园区。临港经济开发区应定位为自贡市的重工业、大工业园区,重点布局重装工业、精细化工等大工业。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兴区”战略,全力推进以东北部新城为中心的川南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川南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应定位为总部经济、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生活服务、工程和法律咨询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为主体的功能园区。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兴、大安兴”。应强化产业导向,制定地区产业政策,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5-1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以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全面实现我区工业的换挡升级。一要无中生有,大力发展前沿高技术工业产业化体系。要突破我区传统工业的桎梏,结合国家和省市的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应重点规划建设以集成电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软件与工业软件、信息通信设备、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通用航空和燃机的零部件制造为核心航空燃机产业;以智能电网设备、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技术为核心的高效输配电应用技术;以高速动车养护维修、铁路工程养护、铁路信号及控制系统、机车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产业等等。二要努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节能环保装备是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上应在高效节能、工业和生活固废综合处理与利用、余能循环利用、超低环保排放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形成装备与技术解决方案和保障能力,把大安打造成为节能环保装备省级示范区。新材料产业在巩固传统硬质合金金属新材料的基础上,应积极围绕航空航天、高速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领域,发展相关领域用的金属新材料、复合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信息新材料和纤维新材料,并加快产业化进程。我区传统的医药工业基本上是低端的切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应努力向生物医药、生物工业方面转型升级。我区有80多户食品工业企业,且集中了全市最多的品牌食品企业,但小、散、弱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应尽快在我区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品牌、整体搬迁打造,实现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
(三)优先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经济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我区第三产业只占经济总量的21%,按照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起飞前准备阶段,因此,发展服务业潜力巨大。服务业的发展应以建设川南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为核心,优先在东北部新城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外包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业态,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基础。应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东北部新城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应加快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运用现代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各类专业市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信息化、高品质方向转变。推动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的分离和外包。积极培育信息、养老健康、旅游等消费热点,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扩大消费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黄智勇:区统计局副局长,刘家梅:区统计局综合股科员)
下一篇: | 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工会的维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