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上一篇: | 一块健身娱心的广场 |
得到要去回龙镇双柏村驻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消息,我的确有些意外,因为我了解到双柏村是大安区26个省定贫困村中最远的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出“刁民”的村。
第一次到双柏村入户,是到的1组,让人意外的是一条还未硬化的组道中间有一口已经长满浮萍的水凼。村民告诉我,这是一李姓村民故意把组道拦腰斩截造成。再到双柏村,是接镇干部通知,赖姓村民和张姓村民因为闲置晒坝使用纠纷,买好了毒鼠强准备做“鱼死网破”的较量。最近又接到村民反映——邻居把自家竹林烧了,从宜宾回来处理却达不成一致意见,已经做好了“你死我活”的思想准备……
有道是“穷山恶水养刁民”。我就有些纳闷,在和为贵、法为大的时代,如此稀奇古怪的事情竟然在双柏村次第发生,是什么原因导致邻里之间如此深仇大恨?又如何化解矛盾为精准扶贫肃清环境?
在要得富先修路思想早已漫灌村民头脑的年代,为什么挖路村民可以理直气壮,沿途村民已经不再吭声?沿途村民说,“挖组道的人很有钱,不敢惹他”,挖路者告诉我“我是从双柏村1组走出来到镇上开店,挖断公路不是我的初衷,挖的时候我心也在滴血,但是因为村民不顾我的感受,我没得办法而已”。我了解到了事情的大概。随后,集中三天时间到村上倾听村民的意见,到镇上了解挖路者的想法。几个来回下来,双方争执的焦点逐渐清晰,“李姓村民挖组道不应该,但是其他村民置他的土地收益不顾。村民处理方法不对,但是挖断公路是违法行为”如此沟通解释、法德兼济,双方相互理解,李姓村民告诉我“我答应填平水凼”!
赖姓村民和张姓村民原本生活在同一个院子,共同使用一个晒坝。后来两家都搬出旧宅,共同的晒坝成了赖姓村民三轮车出入的必经之地。我到现场时,双方僵持得厉害,赖姓村民随手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玩意儿“我刚从摊子上买回的毒鼠强,今天不处理好这个事情,我就和张家同归于尽”,张姓村民不甘示弱“这个晒坝有我部分,还有我家祖传的石磨被他给我砸坏了,我要喊他赔偿”,在长满青苔不足200平米的晒坝上,双方据理力争。“你们年龄多大了?你们邻居几十年了?知道有一个法律名词叫相邻权不?”面对双方的深仇大恨,我在听完双方意见后逐一设问。最终,毒鼠强被收回了,张姓村民也答应为赖家提供必要出行便利。
其实,农村很多矛盾并不是多大的事,多数情况是顾面子、争口气。他们始终站在道德与法治的边沿徘徊,村干部要解决好这些鸡毛琐事,不仅需要在调解前做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现场还要想方设法让当事人站在法与德的结合点上顺气。
(作者:回龙镇双柏村第一书记)
上一篇: | 一块健身娱心的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