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坝镇党委书记 黄震
大安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黄庆
坪上村——位于“自贡沱江第一镇”庙坝镇,距镇人民政府驻地0.5公里,与市外隆昌县双风镇连界,与镇内庙坝村、柑子村接壤,辖区面积6.35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3711人,村设立2个党支部,党员90余名,先后荣获区“优秀党支部”“先进党支部”。近年来,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村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获得省级、市级“四好村”荣誉称号。
一、工作成效
(一)优质乡村产业,兴村富民,老百姓过上富足小日子。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坪上村狠抓优质农业产业,巩固乡村振兴根基,激发乡村振兴“源头活水”,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品牌,推动村剩余劳动力向专业化、产业化转变,让发展成果可感可及,绘就产业兴村新图景。兜牢“粮袋子”,夯实粮油产业根基。扛牢粮食生产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面积4054亩。发展壮大粮油支柱产业,平整土地300余亩,完善农业产业配套,大力推广带状套种、林下间种、水旱轮作等种作方式,打造粮油高产示范园区1个。丰富“肉盆子”,支持畜禽水产养殖。对上积极争取资金20余万元成立“庙申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肉鸡养殖棚16条,年出栏达40万羽。扩大生猪、肉牛、黑山羊等牲畜养殖规模,年出栏牛羊500余头,培育示范性肉猪养殖规模户10户,年出栏800余头。鼓励淡水鱼网箱养殖,推广淡水养殖保险,淡水鱼年产25万斤,水产养殖效益进一步提高。端好“果盘子”,提振特色产业发展。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成李子、柑橘、藤椒三大种植园区,总年产量近百万斤,解决闲时务工120余人,人均增收3500元。唱响特色农产品品牌,举办“李子采摘节”,打造“一村一品”名片,成功塑造出“蜂糖李”等远销省内外的品牌。
(二)优美乡村环境,破旧立新,老百姓住上宜居小院子。近年来,坪上村着力打造和美乡村品质生活,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创造优美宜居环境,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点。改造房前屋后。争取四川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300万元,开展坪上村新塘坊农房风貌整治,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升级群众办事大厅,建设塘坊文化设施,铺设彩色步行道,成功打造“塘坊和美小院”。整治田间地里。争取2023年实施农业财政衔接资金项目资金330万元,开展土地整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生产稻田180余亩,整治生产土地120余亩,铺设灌溉管道2公里。推进厕所革命。争取农村“厕所革命”省级财政奖补项目资金41万元,改造农户厕所227个,统筹农村厕所改造和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推动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三)优化乡村治理,移风易俗,老百姓安居和美小村子。坪上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展现乡村自治新面貌。2023年坪上村获评大安区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自贡市文明村。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村史馆”,完善乡村三级地方史志服务体系,陈列农耕器具,展示乡村文化老物件、老技艺,铭记村庄历史和成就,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激发村民荣誉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2023年坪上村获评大安区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提高公众服务品质。立足“一站式”服务,全面完善管理、服务、保障等政务服务功能,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惠民政策宣讲,将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等审批、服务事项广而告之。提供“直办、代办、帮办”服务,帮助村民实现医保社保代缴、农资代买。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创新“川善治数字线上”治理模式,吸纳600余名常驻用户使用,成功创成并长期保持“五星村庄”等级。开展“遵纪守法示范户”“五好家庭”“诚信党员”等活动评比,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2023年坪上村获评自贡市文明村。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受到多方面制约,传统粮油产值不高、水果等经济作物同质化突出、产品品牌化滞后,很难形成稳定、高质量的产销体系。二是乡村管理人才不足。偏远乡村地区依旧面临人才短缺问题,懂经营、会管理、能带富的领头人少,专业技术人员更是缺乏,集体资产管理、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等工作依旧存在缺位。三是集体经济发展不足。村干部受文化层次、思想眼界、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发展渠道不宽。对乡村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等挖掘不够,产业与文化资源融合度不高,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产业。
三、下步打算
接下来,坪上村将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振兴特色农业产业,深挖特色传统文化,打造特色产品品牌,锚定富民兴村目标,绘就一幅坪上村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一是绘好产业布局蓝图,统筹协调发展。以县域为整体,摸清整体种植养殖情况,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种植养殖特色,布局“短小快平”产业,以村集体经济为龙头,谋划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差异化种植,提高产业价值和村民收入。二是打好产业精品基底,摆脱传统束缚。推动产业协会建立,制定统一生产、销售标准,突出“纯天然、无污染”特色,逐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产值、产品附加值。三是深挖产业赋能手段,注入强劲动能。探索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平台等高效赋能手段,不断丰富产业内涵,壮大产业基础,提高产业发展上限。
(责任编辑:曹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