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4日 星期二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4年第12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13 12:48:23       作者:李青洪 陈斌 周政       来源:区委办

大安区委办公室副主任 李青洪

大安区委办公室副科级干部 陈斌

大安区委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 周政

 

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我国各地区、各行业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四川是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五大牧区之一、四大育制种省份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南菜北运”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亟须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以此为引领,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一、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解读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核。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为主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提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摆脱高资源投入和高环境损耗,加快推进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一是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发展精准农业、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等,在相对于过去一段时间内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总产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二是生产效率显著提升。通过新品种、新型农业机械、新型肥料、新型农艺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业速度、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提升。三是生产效益显著增加。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政策等综合应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三)我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制约因素。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全省农业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和规模都较小,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区。2023年,四川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07%,比全国水平高了2.95个百分点,除了大大高于京津沪和沿海地区外,比相邻的重庆、陕西、湖北分别高了3.192.230.98个百分点。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全省耕地有近八成在丘陵山区,地块小、不规则,不适合大多数农机作业;经济作物绝大部分采取间套作,农机农艺融合困难;绿色、智能、复合型农机装备制造存在空白,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业产业链相对分散,大量农产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经过初加工后就推向市场或廉价卖给东部省市再加工,农产品附加值较低。2022年,全省农产品初加工率仅64%、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8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农业领域人才缺乏。部分地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供给不足,农业科技领域缺乏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二、解析国内先进地区经验

上海市崇明区制定了国内首份绿色农业发展负面行为清单,确定农业生产的生态评价指标标准,建立绿色农资供应体系,实现绿色投入品实名制供应、一站式服务、全过程溯源、全域化管控。探索“5G+智慧农业”,推进数字农场建设,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崇明试验站,打造“数字模型”。持续推动“机器换人”,建设蔬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基地,加快智慧农机融合应用。全区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比重达91.8%,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7%100%,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江苏省无锡市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高标准建设无人作业示范农场。通过引进高程度智能控制、农业物联网、高端农业装备、精确精准栽培等现代技术,形成整套无人作业高产高效稻麦种植体系,将专家教授高产栽培模式通过智能化植入大田种植的全过程,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作业,达到粮食生产精准化作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无人化农场每亩可节约种子2公斤以上,增产10公斤,燃油成本降低1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65%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0.5%1%,无锡市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8%以上。

黑龙江五常市围绕“世界级品牌、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系统推进科技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筹建城市品牌智库,加强“五常大米”等优质农产品营销推广,推动更多“五字号”农产品走出五常、卖向全国。大力开展资本市场融资,加强大数据应用,建立数字化农业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和交流平台。2023年,五常大米市场品牌价值达713.10亿元,连续八年地标产品大米类榜单全国第一。

三、对策建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着力点,是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城乡全面融合的有力举措,是四川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选择。参考先进地区经验,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多种农业业态为动能,充分激发劳动者主体作用,真正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

一是培育打造乡村“新农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锻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农人”,能充分发挥新型劳动者队伍的引擎作用。一方面,四川作为外出务工人口大省,应强化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在高校创新开设“新农人定制培养班”,建立“新农人”协会,开辟“新农人”职称评审通道等方式,动员和鼓励一批受教育程度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年轻人返乡下乡,使乡村劳动者队伍更加年轻化、更具有创造力。另一方面,针对四川农业地貌多样的现状,应以县域为重心,通过政校联手、产教联动、校企联合等方式,建设多层次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阵地,针对性开展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新基建”。新基建可以使农业产业在原始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加持,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石。针对四川平原比例低、丘陵山区面积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现状,在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做好土地细碎化整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的基础上,还应提前谋划、科学布局“新基建”,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应大力完善(5G)基站、光纤宽带、物联网设施等建设,加快推进水利、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全省1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等信息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构建智能数字采集系统、智慧农业大平台、智慧数字控制平台,打造数字农业样板。

三是推广运用农业“新科技”。科技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是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应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一批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省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重大研究平台,加快人工智能、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成果研发。充分发挥全省近10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50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围绕智能环控、远程控制、水肥一体等技术建立健全推广体系,在全省1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成果转化平台开展应用示范,大力推广高效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提高区域农业科技水平。

四是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农业经营业态的多样化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应充分发挥新技术对新业态的孵化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因地制宜结合现有业态,将传统农业延伸到营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文明等新领域,在成都平原发展“农业+互联网”、在川北盆地发展“农业+教育”、在川西高原发展“农业+康养”、在川南丘区发展“农业+体育”、在川东北山区发展“农业+文创”等交叉融合的新业态,实现“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加速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聂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