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夏来之不易,大安作协《龙乡文学》的2020年“春夏卷”也别开生面。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新任大安作协主席李飞鸣女士再三邀请我在《龙乡文学》今年的“春夏季”里,也播撒几粒。
我认识李主席多年,深知她担纲此职更多只有付出,就觉得却之不恭。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与《龙乡文学》确有不解之缘,情愫绵绵。推辞一番后,也没顾及自己是否具备登此“大雅之堂”的脚力,还是来到了这里。
上世纪90年代,我担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时就曾设想建一个大安的文学平台却没能如愿。至到2000年我从常务副区长位上都快卸任之际,听说文体局有几个“文艺青年”自发给弄成了,不禁甚感欣慰。记得有一次搞庆典什么的,因公不能赴会还写了一封信给时任主编罗士成,一则表示歉意并请转达祝贺,二则委托收集需要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给予帮助,但没有回音。作为本刊挂名顾问平时确实少顾少问,但在关键场合却坚持了鼓之呼之,从罗士成到后来的陈学华、王典平、黄明鑫,我力求做到了有邀必顾,有呼必应。
说到这份上了,不妨就对大安作协冒昧坦言一句吧:这个刊物最大的特色和成功是坚守,20年漫漫路程少有鞭策和激励,全靠历届办刊人的自觉前行,这就真的不容易。但也觉得这个刊物最需的努力还是接地气,如何紧紧附着在“龙乡”这块土地,抒发出“龙乡”的“愁喜”,始终是《龙乡文学》的核心要义和根本出路。须知,叶茂全靠根基。
《龙乡文学》是大安宣传部领导下,由区作协承办的唯一区级文学刊物,这一定位和特性决定了刊物必须面向大安,守正创新。当前,大安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背景下,正抢抓“一干多支”和“内自一体化”发展机遇,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奋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全力打造自贡东北部新城,积极推进恐龙王国公园和彩灯大世界、青龙湖度假区等建设,火热的生活如火如荼;疫情常态化防控,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污染防治驰而不息;主题教育兼正风肃纪,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建设永在路上。浩瀚的大安盐文史给大安作者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江姐等红色宝藏给大安作者储备着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些,都为《龙乡文学》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耕耘之地,前提是大安作家们要自觉了解大安,热爱大安,反映大安。作为一名在大安工作40多年的退休老同志,对大安的来程既感到凝重和自信,对大安的去向更充满希望并期待,愿与作协的年轻人共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有一个著名的讲话,已成为我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灯塔,应该认真学习、领会,用之照亮大安作协和《龙乡文学》前进的路程。
就在那次讲话中,总书记说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我理解就是要解决急功近利的心态,优秀作品乃十年磨一剑,急于出彩是不行的。克服浮躁的关键是要有对文学艺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热爱,我以为这种情愫大安作者还是有一点的,否则如何能坚持20年之久?但光有兴趣和爱好仍不行,更重要还得有责任和情怀,有了责任和情怀才能紧贴时代和大众,走出“自娱自乐”的小圈。对大安作者而言,责任和情怀又不仅是“盐、龙、灯、食”的挖掘和展现,除了“盐和故纸”的历史书香,还有“诗和远方”的现实战场。
当然,反映现实的火热生活就有一个揭露和歌颂问题,文艺作品并非一味要求唱赞歌的,而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唱高调令人反感,一方面说问题又偏执肤浅。尤其不能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这无疑是只让读者吃“泻药”。相信大安作家们只要怀抱一颗对大安的责任和情怀,坚持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就会让人们在问题中看到美好和希望,看到“开明开放,幸福美丽,欣欣向荣新大安”就在前方。
祝愿《龙乡文学》:永远植根龙乡沃土,处处散发大安花香。
(作者: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大安》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