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自贡市委党校教师 彭铄涵
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大安区按照“示范引领、兴产富民、补短强基、全域提升”思路,坚持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了有益探索。
一、基本情况
大安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区域、川南城市群几何中心、内自同城化发展核心区,是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区、首批省级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区、天府旅游名县,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总面积397.5平方公里,辖乡镇(街道)15个。户籍人口41.16万,其中,农村人口12.47万人。水库41座,水电站2座。以水稻和肉鸡为主导产业。
二、制约和美乡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产业不强,三产融合不够
一是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全区产业规划受限,集约化程度偏低,规模种植业产业率仅为20.3%,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市场需求相比,存在基地规模小、品质不优、质量不高、品牌不亮、势头不强、市场占有份额不足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特色品牌。二是小农户分散种植多。小农户分散种植户,存在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愿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对农业先进模式、先进技术接受意识差,对土地改造提升积极性不高,管理也偏向简单粗放等“三老化”问题,对农产品增产提质难以保证。如:水稻种植小农户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总面积九成。三是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加工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和肉类的初级加工,在农产品附加值方面的开发较少,农产品加工联农带农效益不明显。如:目前,大安区水稻加工主要依靠场镇开设的打米房,规模极其小、技术水平非常低,全区尚无规模及以上的水稻加工企业。据调查,目前受水稻加工制约较为严重,以牛佛镇为代表的全区农业重镇,大户或者集体种植的水稻多数是运往内江市等周边地区加工销售,且售价较低,约1.2-1.3元/斤,严重打击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四是农旅融合少。农村旅游主要依靠采摘节、农家乐等,农文旅结合的点位不多,带动产业发展不明显。如:水稻产业与本地乡村旅游发展未实现优势互补。全区文旅市场还未形成围绕水稻产业打造亲子游、周末休闲游等农旅融合项目。
(二)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整治存在不足
大安区部分乡镇在农田基础设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全区农作物灌溉基本依赖山坪塘、提灌站、水渠等农田基础设施,但大部分基础设施修建于20世纪70、80年代,在抵御自然灾害风险方面还较为脆弱,目前全区共有152处机电提灌站,其中121座提灌站能正常运行、31座提灌站不能正常运行,不能充分供给旱季农作物用水,无法有效支撑农业规模化发展。二是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差。今年对农村公路进行排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县、乡、村道路共计165条;存在经济基础差的村屯机电井不配套或配套不齐全、抗旱水源井布局、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养护投入不足等问题。三是人居环境整治存在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处理设施设备建成后未正常运作的问题;“厕所革命”维护费用不足;农村生活污水低负荷运行,运维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三)人才支撑不强
一是农业技术人才力量薄弱。农业工作人员整体力量偏弱,如全区各镇街牵头负责农业农村工作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有编制数95个,在编人员仅73人,具体负责农业农村工作的工作人员约77人(含部分兼职和临聘人员),且“老龄化”问题比较明显,总体科技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二是各类专业人才支撑不足。三产融合、集体经济发展需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支撑,智慧乡村治理需要专业管理人员,这方面人才要求高,本土人才数量有限,现实中将这类人才引进大安区的难度较大,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三是群众力量未充分调动。对于宣传调动群众参与意识稍显薄弱,导致部分村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群众缺乏主体意识,主动性、创造性未被调动起来,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未形成工作合力。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思考
(一)加强党的领导,提供工作支撑
注重组织推动。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党委、政府统筹农村工作的总抓手,作为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着力点,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专班统筹协调、部门合力推动、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体系,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要事项、部署重点工作、解决重大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开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地调研,听取镇街和部门相关意见,研究部署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倾听群众呼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打造宜居宜业精品示范村。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立足小切口、差异化,着力补齐短板,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融合,高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精品示范村。为稳步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坚持规划先行,推动举措创新
注重和美乡村建设标准化建设的统筹性、层次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理念更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环境之美、人文之美、产业之美来支撑乡村之美。一是系统规划。深入分析大安区区位,结合各乡镇发展的难点、痛点和迫切需求,注重规划先行,牢牢把握“无规划不建设,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实行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村庄布点、城镇建设“多规合一”。二是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彰显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实现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三是科学规划。依据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引导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推进涉农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引导涉农资金向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倾斜,突出抓好肉鸡、柑橘主导产业,形成农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发展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格局。
(三)强化要素保障,坚持示范带动
为和美乡村建设培育村提供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支持。一是人才培养。坚持大抓基层导向,深入实施“乡村头雁”培育计划,突出乡村管理、经营、治理等方面人才培养,加强交流学习和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完善农业人才引进机制,以提升人才待遇和发展空间为核心健全落实人才保障措施,依靠政策环境培养和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二是项目支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旅配套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等核心项目,持续做好资金与项目统筹倾斜,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补短提升。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开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垃圾、污水、厕所整治三大革命。三是示范带动。在规划引领、产业带动、农旅融合、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方面成功经验的村中选树典型,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辐射带动周边村庄。
(四)发挥政府引导职能,推动产业发展
一是实施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抓大促小,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破解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低下问题,切实推进柑橘、生猪、肉鸡等主导产业发展。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充分保障各方利益。二是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园区,推动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政策向园区汇集,引导区域内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加速集聚、良性竞争、合作共赢。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扶持、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农机耕作、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便利化、全方位的全产业链服务。四是加强品牌培育。加强对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培育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品牌意识。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积极为品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搭建宣传平台,打造品牌农产品专销店,加大对优质农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
(五)积极完善治理体系,加快农村宜居宜业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让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赋予乡镇更多管理权、话语权和指挥权。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培育建强基层治理队伍,持续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切实提升治理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不断扩大乡村治理方式。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持续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要把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结合起来,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接诉即办、“村民说事”等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不断扩大乡村治理方式覆盖面。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丰富拓展制度性治理方式,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水平迈上新台阶。三是持续提高村民满意度。立足群众切身利益和重点关切,突出精神文明建设、淳朴民风培塑、宜居环境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等治理重点,坚持树先奖优、奖惩并举。聚焦群众身边事、常办事、关心事,依法依规调优小微权力、村级事务、公共服务“三大”清单,建立健全定期抽核、群众测评、意见反馈等监督机制,实现“小事立即办、大事限时办、要事及时办”,打通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村民满意度。
(责任编辑:杨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