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区委改革办
近年来,大安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民营经济改革的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创新实干,有效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区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贡献突出、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运行态势。2024年上半年,我区民营经济增加值63.91亿元,同比增长8.6%,占GDP的比重为64.0%,民间投资增速达270.2%。
一、改革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优化要素配置提升效率,着力破解融资难题。一是接续创新服务机制。推出“首席服务官”制度,现有42名县级领导担任企业首席服务官,107名年轻干部担任首席服务员入驻52户重点企业,累计协助企业融资1.4亿元、授信3.4亿元、申领惠企政策补贴135万元。二是用活用好货币政策。用好用活“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2023年全区各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7.65亿元。三是持续加强金融助企。开展“融资春风行动”,搭建“银行+政府+企业”三方共商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和企业发展方向有效衔接。近三年累计为11户企业发放“提升贷”5900万元,促成11个银政企合作协议成功签约,意向信贷金额达13.08亿元。
(二)全程护航发展释放活力,做强市场主体培育。一是持续营造法治环境。创新开展“红色赋能 同心护企”“法治护航1+1”“万名检察官护万企”等系列行动,安排108名法治护企专员对口联系企业,累计协调化解企业纠纷14个,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培训、普法宣传等活动12场次。二是创新打造企业综合专区。在区政务服务大厅以区民营经济服务中心为基础打造企业综合服务专区,建立企业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企业问题跨部门协同商办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收集解决企业问题21个。三是做优发展指导。通过主动服务、下沉服务、专员服务,深入企业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广泛动员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各类创新平台,全区“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到15户。
(三)保障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激发民企市场活力。一是健全惠企政策工作机制。成立惠企政策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2024年以来“一窗兑现”兑付资金44万元,惠及企业3户;“免申即享”兑付资金127.48万元,惠及企业1202户。二是深入开展惠企政策梳理工作。全面梳理现行有效的6个区级政策文件、68个办理事项,制作大安区惠企政策事项清单、工作手册、申报指南,向辖区企业全面发放。三是大力开展重点指导服务。充分利用四川省民营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工具,上传发布存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等惠企政策,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企业对平台的知晓率和使用率,确保平台服务能够真正惠及广大民营企业。
(四)全面清理企业拖欠工作,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大安区拖欠企业账款防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区长担任组长,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及国有企业开展拖欠企业账款工作会议,由经信部门牵头收集数据并汇总上报,财政部门牵头对自查账款逐笔核查资金来源,主动开展账款化解工作。二是全面清理自查。2023年11-12月,就政府部门(含国有企业)对企业形成的货物、工程、服务拖欠款项开展严谨细致摸排自查,共摸排出拖欠企业账款158笔。其中50万元及以下欠款127笔,50万-100万元欠款15笔,100万元及以上欠款16笔。三是账款清偿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我区100万元以下欠款共142笔已全部偿还完毕;100万元及以上欠款16笔,其中6笔未达到支付条件不能支付,剩余10笔欠款经与债权人协商后协议延期还款。
二、存在困难问题及政策举措建议
(一)民企规模小而不强。从龙头企业看,目前大安区民营企业均尚未成功入选全国500强、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培育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速度稍慢,从我区累计入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14户民营企业看,2018年前入选5户,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均只入选2户,近几年新增企业少。
建议:一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围绕促进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加强法治保障、优化涉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二是通过设立管理提升、融资协调、项目推进等专项小组,全覆盖联系民营企业,收集企业融资需求,并且定期举办银政企融资对接会,促进金融机构、政府、企业三方沟通交流,对接资金需求,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产业结构全而不优。从行业看,2023年全区规上民营工业企业63户,“5+1”现代产业体系分类,其中装备制造19户、占比30.16%,先进材料10户、占比15.87%,能源化工11户、占比17.46%,食品饮料14户、占比22.22%,其他行业9户、占比14.29%。从营收看,2023年全区民营装备制造营收占全区规上民营工业企业营收的比重为46.56%;能源化工营收占比20.85%;先进材料类营收占比5.37%;食品饮料类营收占比10.28%。传统产业块头大,发展势头逐步趋缓;新兴产业发展快,但块头小带动能力不足;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吃老本”的现象明显。日常调研中,有企业反映:各部门对大中型企业比较重视,对小微企业关心不够;对新兴产业中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深入研究不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打补丁”多、系统性前瞻性谋划不够。
建议:一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盘活工业存量、扩充增量、提升质量等方式,促进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围绕核心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产业。
(三)科技转化慢且消极。从企业科技投入看,2023年全区63户规上民营工业企业,投入强度预计0.88%(2022年,2023年数据暂未公布),高于全市平均值。大安区“专精特新”重点民营工业企业东联锅炉、华夏阀门、东方龙源,33000KVA预热锅炉、核电安全阀门、ITER屏蔽模块主营收入已上4亿元、市场占有率仅5%。并且以上各企业于3年前就计划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抢占空白市场,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但因质量认证、工艺审核、产品认证等壁垒,导致前沿、高端、稀缺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从平台支持看,截至2023年12月,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0户,其中民营企业19户,占比95%;科技型中小企业36户,其中民营企业36户,占比100%。受市场需求不足、原材料供应受阻等因素影响,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招工难、税费高等问题,民营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利润下滑,在科技研发中更加不敢投、不愿投、不知往哪里投,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受到影响。
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领,通过给予各类优惠政策及运维补贴、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等鼓励企业建设科技孵化器,以此推动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二是鼓励企业与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依托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资源,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服务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四)专业人才少且难留。据调查,我区十余户年利润1000万元左右民营工业企业,管理层基本是家庭成员,企业家风险偏好下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较为普遍。此外,受成渝人才政策虹吸、区域条件差异等因素影响,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招引十分困难。东方龙源、沃轮电气等优质民企不得不把研发部门设在西安、成都、深圳等地区,采用“产研分区”方式招人留人。同时,企业普遍反映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一线工人月薪支付已达6000元,仍难招到企业满意的合格工人。2022年以来,大安区威鹏电缆、工业锅炉、华实电气等15户企业急需引进钳工、铆工、焊工等技术工人114人,但实际引进人员仅72人,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工人缺口。高级研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技能人才缺口大、成本高,制约了大安区民营工业企业技改能力的提升,也是产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建议:一是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自贡市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功能,根据用工需求,整合教育资源,开设用工需求大的培训课程,提升技术工人培养的针对性;通过与职业院校和高校合作,创新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训模式,加强“订单式”委托培训力度,制定符合当地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鼓励龙头民营工业企业灵活引进高端人才,推行“产研分离”“飞地研发”等灵活引才机制。
三、下步推进改革的总体考虑和重点工作安排
大安区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优化服务,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的潜力和活力,推动大安区民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依托政务服务平台,规范、整合各部门独立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壁垒,拓展手机APP掌上预约、申办服务,加快推进高频事项全区通办和就近可办。二是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推进审批模式、审批机制简约化,完善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清单,推进镇、村便民服务场所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三是提升审批效率,进一步扩大项目承诺和容缺审批范围,全面梳理项目审批全流程,推动项目审批环节合并、并联,推动项目审批时限进一步优化提升,项目审批环节和时限压缩80%以上。
(二)加强政策宣传落实。一是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梳理中、省、市各级惠企政策文件,汇编“政策礼包”,确保政策户户见面,全力打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二是持续出台适合本地产业特色的本土政策,用好用活“加快医疗产业发展”“存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等现有政策,加快培育存量骨干企业。三是优化政策匹配度,指导民营企业申报“专精特新”“技术中心”等名片,做好配套资金及时发放,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和服务管理落实到位。
(三)完善融资支持体系。一是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定期举办民营企业座谈会、银政企座谈会等活动,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渠道,最大限度争取信贷投放。二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企业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包括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三是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报告制度,密切监测企业信贷突发事件、企业逃废债、非法集资、集体退保、理财产品大额亏损等易引发群体性投诉等突发情况。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引导民营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加快成长为拥有细分市场话语权的“单项冠军”企业。二是支持民营企业探索“一核心、多配套”的融通发展模式,建立“科小-高企-瞪羚”的三级培育机制,梯次培育各类创新主体。三是加强校地合作,推动校企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共享共建,加快推动中试产业园等具有科技特色、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尽快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五)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建立特色有效的服务企业机制,持续开展“百名干部驻企业”行动,建立一名县级领导(首席服务官)、一个联系部门、多名驻企干部,共同服务一户企业的“1+1+N”工作新模式。二是组织会员企业参与行业协会活动,搭建招商引资对接平台,主动加强与省内外商会的沟通衔接,深入挖掘企业和商会招商潜力。三是推行市场主体信用工作,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结果,对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积极推行《信用修复告知书》服务工作,指导市场主体申请信用修复。
(责任编辑:聂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