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区历史文化古迹概况
根据我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最新公布:辖区内现有历史文化古迹349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24处(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12处、市级文物5处、区级文物6处),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盐商文化方面。主要是盐商和盐业工人业余生活场所的古建筑,如由广东籍盐商修建的南华宫、两湖籍盐商修建的禹王宫、福建籍盐商修建的天后宫、凉高山牌坊群等。这些会馆、宫、牌坊等古建筑,既是自贡盐业经济发展的见证,也是自贡井盐文化的精品,更是作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景点。
二是寨堡文化方面。主要是盐商豪门生活的住宅大院和山寨。当时,盐商李振亨修建了李亨祠堂;“王、李、胡、颜”盐商四大家族,为了躲避战乱,保护自己的家产,联合集资修建了三多寨、大安寨,久安寨等城堡山寨。其中,三多寨是在清咸丰三年时由自流井的厂绅李振亨、颜昌英、王克家选址,于咸丰九年建成,整个山寨耗资10余万两白银。昔日的三多寨曾十分热闹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过去的洋楼、庭院等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三是盐史文化方面。主要是井盐生产的遗址和现场,包括天车和牛佛镇、大安街、凉高山街、大山铺街等古镇老街。全市现存天车19座,其中我区拥有6座(除燊海井以外,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源通井均已停用)。特别是吉成井遗址现场留存下来的4座天车、4口盐井和附属盐业生产设施保存基本完好,是极其珍贵的清代井盐开采遗址,是清代自贡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我国现存盐井及天车最集中的地区,蕴涵着丰厚的文化信息资源,体现了“千年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井盐生产发展史和井盐科技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
历史文化古迹既是文化遗产,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我区切实加强了盐业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一)抓文保意识提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开展对盐业历史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注文保命运、保护盐都文脉,文物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的文保意识明显增强。
(二)抓文物普查工作。从2007年至2012年,我区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文物普查工作组共调查了区域内的16乡镇(街道),调查镇村覆盖率100%,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58处(包括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16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33处和消失不可移动文物9处)。在登录的349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包括古遗址8处、古墓葬17处、古建筑185处、石窟寺及石刻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7处、其它类文物54处。在区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拨付文物普查专项经费20.5万元。
(三)抓文保申报公布。专门组织力量对所有盐史文化遗迹进行了详细的实地勘察,全面掌握了其历史沿革和各类数据,分别建立了文物档案,省政府将万寿宫、李亨祠堂、贺乐堂等4处公布为省保单位,并安排专款对其全部设置了保护标志碑,划定了保护范围,落实了保护责任人。同时,遴选出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李亨祠堂申报第七批国保,现已顺利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初审并转报国家文物局。
(四)抓文保单位修复。针对部分盐史文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我区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编制了五年维修计划,确保盐史文物得到及时抢救修复。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对凉高山牌坊群、三多寨古城墙等进行了修复。特别是源通井天车因火灾受到较大程度损毁后,区委、区政府多方协调,筹资40余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的捆扎工艺技术,完成了修复工作,使这座被誉为“跨入盐都第一井”,有着自贡“迎客松”美誉的天车重新屹立在东部新城。
(五)抓文保项目实施。积极策划包装燊海井气卤井修治、吉成井二期维修、吉成井陈列展示、中国井盐科技博物馆建设等盐业历史遗迹保护利用项目,该批项目约需经费5600万元,其中拟向中央财政申请经费补助约4000万元。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划拨燊海井维修项目350万元。大力实施古街、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编制了《大山铺老街片区规划》、《牛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了凉高山街、大山铺古街风貌塑造。2009年,牛佛镇成功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全力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三、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业主不能较好处理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关系。如贺乐堂,所在业主对文物保护的政策意识、法制观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文物管理基础还较薄弱。文物文博队伍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文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职工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远不能适应越来越繁重的文保工作。
(三)文物抢救维修经费缺乏。目前,一大批省保、市保单位如凉高山牌坊群等,亟待实施抢救性维修,否则将面临严重损毁的危险,但向省和市申报的文物维修经费严重不足。
(四)盐史文物合理利用不足。区内盐史文物多数处于闲置状态,宣传展示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其经济、社会价值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如辖区内的6座天车,除燊海井仍在使用外,其余5座均已停用。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保护和开发好盐业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是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文化自贡”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构建“一圈两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依托辖区盐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川南音乐文化广场、中华盐文化博览园和中华恐龙文化生态园等为重点,努力构建“一圈两带”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一圈”即现代东部新城文化旅游中心圈,主要是整合和开发川南皮革城、川南音乐文化广场、文化艺术中心、中华盐文化博览园和中华恐龙文化生态园、青龙湖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和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功能区、江姐故居和邓萍故居及三多寨、大安寨、久安寨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都市观光、美食、购物、娱乐休憩、商务会展于一体的区域性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综合体。“两带”即北环路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带和大牛路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带。
(二)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制技艺——燊海井活态传承基地为主,打造自贡市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基地,争取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燊海井的长期性投入。
(三)加大对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
加大对燊海井国保单位规划建设、牌坊群维修、硅化木陈列馆等项目的争取力度。加大燊海井及燊海公园招商引资力度,规划建设体现和体验盐业历史文化的项目。
(四)打造牛佛历史文化名镇
积极申报牛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项目,大力实施古建筑、街道、老街房屋、古渡码头等历史风貌复原工程,配套实施古镇防洪堤和滨江路综合旅游功能区开发,打造餐饮、休闲、娱乐特色一条街。